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五大发展理念是从中国发展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其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同时,也将进一步引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社会分工作为生产方式的主要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以作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切入点和出发点。 

一、创新发展理念:技术与市场合力,供给与需求协作 

在发展动力上,五大理念突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方面,创新与分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工艺创新实质上推动了分工深化,而产品创新实质上推动了分工广化。工艺创新对应的是企业内部分工的深化,也即不断延长的生产步骤和增值环节;产品创新对应的是社会分工的广化,也即不断扩张的产业门类和产品类型。另一方面,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由于分工的深化和广化,不断提高的劳动专业化水平导致了递增报酬。而报酬递增是生产率提升的源头,与生产率提升相伴随的是有效购买力的提高,这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容量,而市场容量的提高,使得产品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独立出来成为可能,迂回生产的程度得到提高,这又进一步加快了分工演进,这意味着分工演进和市场扩张之间会产生良性循环。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考察分工、创新、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技术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构建联系,并促使供给与需求形成合力,以此推动经济发展。

二、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分工演进,协调经济关系 

在发展思路上,五大理念强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主要就表现在各种分工发展不足上,因此,深入贯彻协调这一发展理念,就必须推动城乡分工、区域分工、产业分工、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等各种分工的深化和广化。一是城市和农村的分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从农户的微观行为出发,分析中国农村居民在改革开放以来分工和专业化决策的演化过程。中国农村居民的分工和专业化决策从最初的“城-乡”决策,逐步演化为更为细化的产业进入决策和区域进入决策,这种分工决策上的变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化变动的重要因素。二是区域和产业的分工发展。在经济体内部,各区域会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发展专业化特色产业,因此,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考察分工和专业化概念,并提出区域主导产业筛选方法。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分析产业内不同主体的分工行为,以新兴产业技术路线选择为主体,探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合作博弈选择最优技术路线的全过程。三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工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虚拟经济造成金融危机,原因恰恰在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之间的分工以及虚拟经济部门内部分工的演进受到了阻碍,衍生金融产品的获利能力被过度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着重研究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探讨推动金融分工演进、规避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 

三、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分工,强调发展约束 

在发展条件上,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分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经济发展理念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经济增长往往以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能源、威胁人与自然关系作为代价。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和资源存量的稳定和改善作为约束条件,并在这一约束条件下,推动环境友好和资源增效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着重研究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和资源代价,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分工关系为核心,探讨建设“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反哺自然”这一“经济-社会-自然”大分工体系的实现路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