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在全面创新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位置,对其他领域创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经济发展史不断证明,世界范围内的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会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创新要素使用效率。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通过基础研究产生的原始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重不到5%,仅为发达国家的1/4。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不仅使我国缺乏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而且成为核心技术领域缺乏重大突破的主要制约因素。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外溢效应”,其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到广阔领域,使众多部门和产业发生技术上的突变,但由于其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常常面临私人部门投资不足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建设支撑基础研究的基础设施和平台,组建处于科学前沿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牵头组织跨领域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求在世界前沿科学、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能够敏锐地感知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准确把握创新方向,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融合。企业只有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企业的应用和推广,才能实现商业化,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虽然近年来我国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无法实现技术赶超。因此,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使其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从世界创新强国的经验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够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受不同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的影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活动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因此,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盟,推动不同科研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科技创新要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充分吸引和汇聚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科技人员管理体制和科研经费的分配方式,使创新领军人才根据科研的实际需要自主决定资源和经费的使用和分配,提高各种创新要素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益。同时,减少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直接行政干预,在研发方向、技术路线的确定和选择方面,赋予创新团队更大决策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