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避免陷误区

供给侧改革避免陷误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提出刚刚百日,即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词。按照权威解读,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疲软和有效供给不足等病症的一剂良药。但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消除几种误解。

首先,应避免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的表述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由此可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紧缩。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上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手段效率降低,当前则是为了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进行修正,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实际上,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需求管理并不过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在竞争性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公共服务领域却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时,对需求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把宏观政策的重点由过度偏向投资转向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和增加公共服务上,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其次,应避免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服务供给。在经济学家看来,供给侧在广义上不仅包括商品或服务供给,还包括供给主体的培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量的调整以及增量的形成等。若单纯强调增加商品或服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则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重返计划经济进行供给管理,而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依靠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力量的核心是创新的力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落脚点在于新兴产业的崛起。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比如人口红利消失、产能过剩、杠杆过高、效率低下等问题,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创新瓶颈。创新导向不足,干实业不如吹泡沫,加剧了经济对于投资的依赖,客观上形成了当前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的局面,增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们所倡导的“双创”其实一脉相承。供给侧改革成效如何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驱动下的具有革命性特征的产业崛起。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急于求成,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需求侧手段能够立竿见影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久久为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无所不包,但病根都是体制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完成这些重点任务,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这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