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大理念在发展行动中的先导作用(3)

论五大理念在发展行动中的先导作用(3)

摘要:由于实体经济生产能力饱和,收入下降,资金在逐利原则驱使下,向房地产和金融衍生领域转移,这不仅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而且也是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在此背景下,按照传统的思维逻辑“注水”,势必加剧失衡和进一步累积风险。

■五大发展理念回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对五大发展理念,我们还可以从支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需要入手加深理解。也就是说,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我们讲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就奋斗目标而言,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进而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在激励着我们、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导向。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战略任务,我们需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可以反过头来想一想,当初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为了抓住机遇,发展加工业和大宗产业,发展加工贸易,我们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上虽然也强调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但重点是形成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其间,我们也不是没有发现高速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只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容忍。现在的情况显然很不一样了,我们要从单纯的“速度情结”中走出来,要壮士断腕,要下决心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引实现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回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不仅中等收入有陷阱,高收入、低收入都有陷阱。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关键时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警惕“中等收入陷阱”是现实的、必要的。

比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问题。上个世纪中后期,在美国,曾发生过“两个作家,一封信、一本书、引发了一场运动”的故事。1958年1月,《波斯顿邮报》女作家哈金斯给海洋动物女作家卡逊写了一封信;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发行,促成了世界性的保护环境运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这个过程是14年。如果从英国工业革命算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觉醒,用了200年时间。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就业和财政保障压力大,需要加快发展。但仍以担当和勇气,用指令性计划方式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下决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并对世界作出自主贡献承诺:2030年使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60%到65%,使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20%。

比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突出矛盾问题。在扩大有效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跃升。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需要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需要经济与社会的联动。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