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2)

党性教育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2)

摘要:党性教育是一个由知而情、由情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教育过程,是“知、情、信、行”的有机统一。“知”是前提,“情”是方式,“信”是重点,“行”是目的。这种党性教育规律和内在价值逻辑,要求党性教育既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问题,又解决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问题,通过以“知”促“情”,以“情”促“信”,以“信”促“行”,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以情动人:党性教育要达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

党性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还需要创新教学形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春风化雨,循循善诱,通过与学员心灵之间的互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触景生情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党性教育能否遵循“认知—感悟—认同—践行”的规律,做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直接决定着党性教育是否“有用”和“有效”。

当前,党性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在情理交融之中“活”起来。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氛围营造、问题导入、故事音像、案例警示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访谈对话式教学以及现场问答互动等环节,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性的体验升华成为理性的认识,达到反躬自省、升华境界的效果。另一方面,结合党员干部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正面到反面”等多维视角有效挖掘各具特色教育资源,以情景再现、互动模拟等方式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使党性教育形象化、具象化,在情景交融中深化党员干部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很显然,要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的突破,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的党性教育模式,推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把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大量红色历史遗迹开发成为党性教育基地,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党员干部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体验度、鲜活性,在“身临其境”中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坚定信念:党性教育要秉持真学真信,入脑入心

党性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要旨在于影响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把党的科学理论内化成为政治信念和价值自觉,实现党组织发展愿景与党员干部个人行为逻辑的内在统一。显然,这种内化越彻底,党性教育“真学真信”的问题就解决得越彻底;这种内化越迅速,党性教育“入脑入心”的成效就会越明显,从而时时激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党员干部在接受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自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和实践的主体,并非单纯机械式接受灌输。开展党性教育如果脱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沿用传统的抽象化、教条式的路径,空谈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很难使党员干部真学真信,入脑入心,甚至会引发反感,造成“知与信”不统一,“言与行”相背离的“两重人格”。因此,党性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干部培训机构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还要研究摸清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和诉求,把党性教育课堂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尽可能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党性教育要紧密联系历史与现实,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提炼党的优良传统的现实价值,用有益的历史启示、具象化的典型样本等红色历史文化激活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从而由内心感动过渡到坚定信仰。党性教育还应与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和能力素质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激发“真学真信”的内在动力。因此,党性教育要紧扣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风廉政、纪律规矩等核心内容,运用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用党性理论改造党员干部主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从而由“感动一阵子”上升到“铭记一辈子”。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