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对接协同发展
两年来,天津市共签约承接北京项目1218个,协议投资额2867.14亿元,在谈项目达2331个
(截至2015年10月底)
2015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1396.57亿元,占比34%,河北省企业在津投资342.72亿元,占比达8%
工作重点
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制定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津冀承接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等。
规划布局
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明确定位,理顺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优势产业集聚区。
示范带动
鼓励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鼓励和推动中关村在天津和河北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创新驱动
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按照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河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两年来,三地在产业对接上收获颇丰。一座座产业合作园区拔地而起,自贸试验区、双创特区、“一带一路”……政策引导、创新驱动,激发了三地企业的“生长”活力,一体化的“枝丫”在三地间相互延伸,绽放出协同发展的“累累硕果”。天津市合作交流办数据显示,去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1396.57亿元,占比34%,河北省企业在津投资342.72亿元,占比达8%。
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就是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区域优势互补,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融合。今年,北京、天津、河北将研究制定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意见,围绕集中构建“4+N”模式产业合作格局,即以曹妃甸产业园区、新机场临空区、张承生态区及滨海·中关村为重点对接区域,其余若干个平台共同承接的模式,加强承接载体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引导企业向具有专业优势的平台集聚,形成1+1+1>3的效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