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杂志《经济学人》中有一篇文章谈到了,全球都在念大学,并给出一组数据,也很有意思。第一,从1992年到2012年的这20年间,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当然,在进入新世纪的12年增幅超过了一年一点,而在上个世纪后8年,其实是一个平缓增长的态势。到了新世纪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家都在往前追、往前赶的状况。在199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普及化,也就是50%的国家只有5个,等到了2012年就变成了54个。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后面紧追慢赶仍然不如这些发达国家跑得快。
扩招开始9年之后,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全球的排位上升6位左右。那么到今天,又过去了9年之后,我们的排位大约上升了十几位。也就是从原来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排位80位开外,现在排到了60、70位的状态。
那么,怎么去衡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恐怕绕不开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大家知道,学习的历史要比教育的历史悠久,学习从远古的人类就开始有的,到现在演变为一种宽口径的,个人可以选择的行为。而教育,不过是在文字出现以后,相对比较有社会意识的规范制度安排,仅仅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正是因为看到了终身教育的局限性,所以国际社会从最近的一二十年开始更多的使用终身学习的概念。所以今后的学校教育,将从我们习惯的连续学校教育,也就是一个正三角形,转变为多样化的从小时候直到丧失学习能力为止的倒三角形,那就会出现正规学校学历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的交织。当然,贯穿人们的一生学习路径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交织点,显然结果就会不一样。比如说隐性知识的传授,其实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感到很乏力的,尽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但是真正要把很多从业技能全部掌握的话,还是得去职场拼杀之后才能获得。
不过还是要注重在校生的培养,这是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所能够供给公民系统化制度化的受教育机会。所以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数已经从1949年的倒图钉型发展到世纪之交的金字塔型,再到现在的正梯型。为什么说我们对中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门槛是有信心的?就是因为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当中,大中小学在校生数达到正梯型的也就是三分之一。
但是传统的教育体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到今年已经持续了110年,也就是从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开始。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阶梯式的教育通道,并同经历了数千年的私塾相学书院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古人们未曾想到过的、多样化的、非正式的、非学历的学习资源又冒出来了。这完全是人类知识结构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朝向扁平化、网格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都说教书先生不得了,懂的比我们都多,因为看的书多。现在可未见得,今天当老师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并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非常不容易。
被这些眼花缭乱的学习资源弄得手足无措,恰恰需要老师能够加以正确观念的引导。人的一生的成长,必须要有相对比较成型的、固定的老师,到了职场也是一样。我们古代拜师学艺,师徒相授相承的关系,到今天仍然不落伍。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正规学历教育学校,作为一座知识殿堂,原来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所拥有的图书馆和教师团队是非常重要的财富,某种程度上也拥有一些专业化、职业化的知识技能的权威性。现在是不是也有必要去整合那些多功能、混合化、碎片化的学习呢?
现在的培训企业可是见缝插针,互联网创业公司甚至互联网巨头也将触角伸进来,纷纷考虑在教育服务业分得一杯羹。现在看来,如果公共财政经费是2500亿,民间各方面的资本投入应该在12000亿,所以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形状,将来会越来越像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把基础教育的支柱打牢之后,上面会容纳不同学习者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主张不要刻意区分他们之间的界限。在发达国家,他们有足够的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实际上这三类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这就是我们都会面临的一个学习资源平台建设的“战国时代”。
到2020年,正梯型稳定住。到2050年,小学仍会是一个基座,往上是一个类似于发电厂冷却塔一样的结构。在这个结构形成过程当中,每十万人口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数量变化,其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从1990年到2014年,小学的在校生数量出现了锐减,独生子女政策已经走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再不调整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老龄化提前到来的问题。同样是在1990年到2014年,每十万人口当中的老年人的年龄也提高了。因为医疗保险保障制度逐步到位,很多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之后,寿命也延长了。
尽管每十万人口当中的高等教育人数增量是非常显著的,从几百人增加到2400多人。但是与此同时,初中、高中在校生人数的变动幅度跟每年新出生人口的基数下降有一定的关联。今后,随着单独两孩,现在是全面两孩政策慢慢到位,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有望从现在的1600万,缓慢增加到1800万,乐观估计会增加到2000万。这样的话,一个年龄组有2000万,高中阶段的三个年龄组在校生就有可能达到6000万,而不是现在的4000多万人。这样一来,高等教育的可挑选空间和余地就会增大很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