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积累的延伸(2)

创新是积累的延伸(2)

摘要:人类社会所有的创新几乎都是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没有积累,没有对过往一切的诚挚尊重和深入了解,创新几乎都是随风飘散的浮云。

为什么历史上很长时间里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没有陶瓷呢?因为他们达不到这个温度。就欧洲而言,在汉朝能够熔化生铁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欧洲人一直没能做到这一点。欧洲当时的炼铁法叫做块炼铁,即,欧洲人只能在摄氏1000度左右冶铁,铁处于固体状态,而没有熔化成为液体,只能锻,不能铸。由于欧洲技术的落后,达不到熔化生铁的炉温,他们当然就无法想象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摄氏1200度以上的温度,所以,中国瓷器在很长时间里,对于欧洲人就是一个谜。

如果说瓷器算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那么,中国人为何能实现这个创新?而中国以外其他地方的人为什么不行?青铜和冶铁技术并非中国首创,但是,这两项技术进入中国以后,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官方垄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官营。官营的好处是,为了满足某个需求,可以有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技术改造,以获得技术进步。因此,青铜技术虽然不是诞生于中国,但是,青铜技术传入中国后,中国的青铜技术最终独步全球,领先世界。与曾侯乙墓中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相比,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铜器大都难望其项背。同样,汉朝的盐铁官营保证了汉朝的冶铁技术领先世界。这一技术的领先,落实到细节上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燃料,中国人最早采用焦炭;其次是炉膛,中国人最早使用高炉;第三是风箱。简单说,由于从青铜时代开始,中国的冶炼技术主要掌握在官方,使得中国能够长期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对冶炼技术而言,这一技术改造的体现就是炉温的不断提高,从青铜到铸铁,再到瓷器,技术进步的积累造成的阶梯清晰可见。

所以,如果说瓷器是创新,那么,这一创新来自于长期的积累。欧洲之所以没有这一创新,因为那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前面的技术积累。他们的炉温技术在熔铁、铸铁阶段之前就停顿了。没有积累,便没有创新,这正是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写照。欧洲后来之所以能够大规模炼铁、炼钢,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中国的技术积累,例如,焦炭,高炉,顶吹、底吹或复吹炼钢,原理上都来自于中国古代,都是在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当然,这些在中国技术积累基础上的改进或者说创新也很重要,它使欧洲获得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他们终于掌握了中国的硬瓷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也是顺理成章。只不过,欧洲这一技术的成熟和掌握比中国晚了1500多年。

瓦特蒸汽机被称为欧洲的一项重大发明、创新,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蒸汽机可以看成是它之前的各种技术的综合,也是技术积累带来的进步,而非某人的突发奇想。瓦特蒸汽机的原理和技术,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古代科技,例如风箱和炮膛,而炮膛源自于中国产生火药之后的火铳。因此,真正伟大的创新都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欧洲的工业革命不是平白无故地自发产生,而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大量吸收了东方文化和技术,最终才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创新,成就了工业革命的伟业。

关于创新还有一个认识误区是,只有民间才能创新,政府官方无法创新。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不能绝对化。前文提到中国历史上炉温技术的提高导致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基本上都是在官方的推动下实现的。当然,我们并不能由此否认民间创新的价值。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欧洲社会一方面是分散的小国林立,地方割据,没有哪个政权能够持久地提供技术积累、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民间资金也有限,最多在手工艺上有些积累、改进和创新。这一局面直到资本主义成熟后才发生改变。欧洲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它通过对外扩张获得大量的资本用于技术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美洲和印度。此处不多讨论这个问题,单说当今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

美国早期的技术基本上都仿制或山寨欧洲,以电气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开始与欧洲并驾齐驱。美国真正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源自几个重大项目,一是曼哈顿计划,二是阿波罗计划。这两个巨大的科研项目都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它们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革命和创新。事实上,这就是美国能够成为科技大国、创新大国的诀窍:并非依靠民间创新,而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由政府投入获得技术突破。政府这么做的动力并非只是市场获利,而是战争,热战或冷战,为此,政府为获得技术领先和进步,可以不计一时的成本投入。今天,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很多年轻人在网游中消磨时间,网游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和新的财富大佬。其实,网络这个新的技术进步也来自于美国官方支持的军事科技,所谓网游的源头就是军事训练和模拟战争。IT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并非媒体渲染的几个大学生退学创业那么简单。

要获得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摆正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政府长期持久的研发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投入有相当一部分在短时间内无法见到效果,因而显得数额巨大且成果渺茫。但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当今世界几乎只有中国和美国能够承担这种投入,如果要算上别人,那么还有欧盟和日本。所以我们看到,欧洲某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进步,靠一个国家难以实现,必须靠多国合作,例如空中客车和强子对撞机。日本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它的技术创新只能局限在某些领域。所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能力在全球后来居上,连美国都开始感到日益增长的压力。相对于政府在科技进步上的主导作用,民间研发的技术创新只是众星拱月的辅助,以及在推广领域的全面开花,而非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一味强调民间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淡化或抹黑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属于战略误导。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