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阳:推动新常态下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胡向阳:推动新常态下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是民生保障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伴随人口老龄化,残疾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残疾人民生改善的压力将持续增加。只有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意义,创新残疾人事业发展思路,才能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

保持加快发展的战略定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小康的核心特征在于内涵完整、对象普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极大改善,但总体上看,残疾人处境困难,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较突出。我国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左右。农村1200多万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镇260多万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各地调查显示,疾病、残疾已成为造成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上千万贫困残疾人不脱贫,小康社会的内涵完整、对象普遍无从实现。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补上残疾人事业的突出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改善残疾人民生的需要,也是积极应对新常态的有效选择。经济与民生互为根本,发展残疾人事业能从多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为应对新常态提供有力支撑。发展残疾人事业可以有效促进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有助于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拉动内需,打造经济增长“双引擎”,有助于引导、稳定社会预期,防止经济下行压力向社会领域传导;残疾人中蕴藏着巨大的劳动和创造热情,发展残疾人事业可以大幅提高残疾人及亲属的经济参与能力,有效增加社会人力资本供给,减轻社会福利负担。近3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段残疾人就业显著增加,就业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约10%提高到目前的40%,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436万,农村在业残疾人达到1723万,为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人力资本供给正呈日益紧张趋势,新常态下,开发、挖掘蕴藏在广大残疾人及亲属中的劳动潜力更显紧迫、必要;大力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就业。残疾人服务业属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常态下,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服务需求将不断释放,为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机遇。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