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五年规划与中国奇迹(2)

胡鞍钢:五年规划与中国奇迹(2)

■五年规划的独特机制

五年规划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具有一套独特的国家治理机制,而中国治理机制的优势也集中体现在五年规划之中,主要体现为独特的三大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及评估机制。

从五年规划的决策机制来看,已经形成了集思广益的科学决策机制,决策方式不断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目前,五年规划的决策机制不仅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如五中全会)先后讨论,全国政协等方面调查研究、政治协商民主参与,全国人大最终审议通过和决定的制度化过程,而且在五年规划的编制当中也形成了包括前期调研学习,中期论证建议,后期征求修改三个时期,十一个步骤的编制过程,参与咨询和建议的主体包括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以及各人民团体、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还通过群众征文方式充分征集群众的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五年规划的集思广益,使得规划的决策范围不断扩大,决策咨询参与主体不断多元,编制质量不断提高。这是一个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科学设计、民主决策、依法通过的过程。

从五年规划的执行机制来看,五年规划的执行权责更加平衡,目标分类更加合理,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逐步形成一套更加良性、可预期的互动体制,中央政府的五年规划和地方政府的五年规划实现了全面衔接与对口衔接。中央通过专项规划和修订地方政府五年规划等方式引导和推动地方政府理解和执行国家目标,同时也通过目标分解和责任考核约束性手段迫使地方政府完成其自身积极性较低的治理目标。这也在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也保障了国家目标的全面实现。

从五年规划的评估机制来看,五年规划的评估逐步实现了程序制度化,主体多元化,结果应用化。从2003年开始,国家计划委员会首次提出进行“十五”计划中期评估,这是第一次由国家层面组织的全面评估,不过还属于内部评估、自我评估。其后这一做法形成惯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规划中期和末期都会进行全面评估。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引入了第三方中期评估并由全国人大常务会审议的正规制度,由独立第三方评估,相关评估报告已经成为五年规划执行和决策的重要参考,这充分显示了五年规划评估制度的不断成熟和进步。

■中国特色的“两手合力论”

中国五年规划,顾名思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规划,其本质是关于“以人为本”的人民全面发展规划。五年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增进。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历史过程看,五年规划也先后经历了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过程,并且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五年规划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路,就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这对基本矛盾。政府和市场既是矛盾的对立体,也是一致的统一体;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两者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可以探索出独特的“两手合力论”,即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两手都要抓”,两手并用、形成合力;“两手都要硬”,硬而不僵;“两手都要活”,活而不乱,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科学化和国家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可以说五年规划的发展之路就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路,是东方巨人的崛起之路。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