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信息一直保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由一个参与组织这次活动的知情者透露出来。为什么要介绍这段背景呢?就是说,这一次诗词唱和,无疑是一次文化实力的较量,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决战。毛泽东为什么在九年后拿出来?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法,来征服国民党精英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对争夺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国民党高层人士,发挥了重要影响。在以后的一个时间里,都得到了印证,好多人都佩服毛泽东的文化诗词。这是第一个故事。
艺术张力:王国维“三境界”与宋词“三名篇”的文化穿透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成大事业、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可以说是对人才成长历史现象的深度观察,也是王国维深刻概括的必然性规律。王国维没有直接说出三种境界,而是分别从三首宋词名篇中摘出经典警句,委婉表达。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首词。
第一首是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实际上这三首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爱情词。第一首是思夫词,思念丈夫的词。晏殊大家都知道,位至宰相,但是词写得非常好。起拍“槛菊愁烟兰泣露”,好词一开始一定是笼罩全篇的,什么意思呢?“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以早晨看到的景物,点出时间地点与人物。菊花、兰花都是秋天高雅优美的花卉,早晨雾气与露水珠会衬托得这些花更加水灵,更加美丽动人。但是在抒情主人翁眼里,却是菊花在发愁,兰花在哭泣,所以“槛菊愁烟兰泣露”。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这个景物写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委婉含蓄的写出了自己的忧愁心情,透露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他愁什么呢?哭什么呢?没有说。“罗幕轻寒”是说环境,觉得很冷清啊,有一种冷的感觉。“燕子双飞去”,燕子和他何干啊?他看到就触景生情,燕子都是成双成对的,燕子都飞去了,这就委婉含蓄地说,她自己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所以是以“双飞”来反衬孤独,暗写离别相思。
下边两句接着来了,“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用倒叙的手法来追忆。夜里失眠了,没睡着,所以埋怨月亮,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从晚上到早晨把月光投进屋里,让我睡不着觉。为什么睡不着觉呢?离恨。恋人分离了,不谙离恨苦。月光通宵达旦地照到屋里,让抒情主人公不能入睡,所以她埋怨月亮,不理解夫妻恋人分别的那种痛苦。用倒叙的手法,早晨看到门外的景象,又想到夜里我失眠。为了什么呢?
下片开头就说了,“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有个空间的转换,上片是在屋里看到的,下片空间转换,独上高楼,到了屋外了。通过空间的转换,把上片和下片紧密的连在了一起。“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了深秋变冷,孤身一人登楼眺望远方,表达对恋人的牵挂和惦念,含蓄的解释了失眠的原因。这三句意境扩大,感情深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的最后两句,“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要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我很想给你寄信,而你没有往家里来信,不知道你在何处,我这个信往哪里寄呢?所以实际上是以叙写实,感情深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念的痛苦,从而回应了全篇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解释?这里边有很多历史文化的积累。“欲寄”,想着我要给你彩笺,彩笺是什么呢?女性写的信称为彩笺。“尺素”,家书称为尺素,这都是有出处的。所以她的意思就是说,我想给你寄信,但是你不往家里寄信,游子在外,我这个信往哪里寄呢?“山长水阔知何处”,你在哪里呢?
第二首柳永的《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也是一首恋情词,首句“伫倚为楼风细细”,以描述行为细节的方式,来交代人物地点。大家都知道,小学老师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时间、地方、人物、事件,诗词也不例外,它就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点明季节和情绪,在哪里点的呢?“春愁”。所以在这里“春愁”是词眼,贯穿全篇的。“草色烟光残照里”,草色,绿色。烟光,傍晚的烟光。残照,也是傍晚。从早晨到晚上,他都站在那个高楼上。以多重景物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孤独。“无言谁会凭栏意”,寄写孤独之感。
“拟把疏狂图一醉”,想的要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减轻思恋的痛苦,但是“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美酒和歌舞都不能使词人跳出思念的痛苦,所以结尾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啊?衣服越来越宽大了,腰带也宽了,说明他瘦了,但是我不后悔。表达了为执着追求恋人,而身体消瘦却永不后悔的坚定决心,突出了那种眷恋的缠绵、执着与坚定。这是第二首词。
第三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是恋情词,上片描写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景,起拍三句写灯,元宵节主要的景物就是在耍灯、玩灯、观灯、赏灯。作者用夸张和比喻,极写彩灯之多,好像是一夜东风吹放了千树繁花,又像是东风把满天的星星都吹落到人间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既突出的元宵节的特点,也勾勒出不夜城辽阔的大背景。下边几句,“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生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几句是一个意群,以视觉、嗅觉、听觉来写游人、音乐的那种热闹景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