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6)

摘要:中国是诗词大国、诗歌王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古诗词不但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同时也熔铸着岁月的苦难。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

下片,描述机缘巧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是以头饰和情态,极写其高雅美丽的倩影,暗示偶然相遇。下边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在车流人海中,苦苦寻找这位美人,但是没找到。“蓦然回首”三句,写不经意之间却发现了这位意中人的惊喜。全词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含蓄韵极。

其实王国维的三境界,如果直言的话,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第一种境界可以用“渴望”来概括;第二种境界是“追求”;第三种境界是“惊喜”。如果直说,那就没有味道了,也没有了读者积极参与思考的机会,尤其是没有了文化和品位。第一境界,以少妇思夫的情景,表达第一种境界,比喻做事业、做学问,首先要有强烈渴望,迫切要求和期待精神,要从心底热爱,从心底关切、关注,这是事业有成和学有建树的一个前提。第二境界,以深切思念恋人,而身体消瘦却心甘情愿,来比喻在追求事业和学问的过程中,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必须坚持不懈,做到不后悔、不放弃。第三境界,以苦苦寻求,没有找到,但偶然回头却发现了意中人,来比喻经过长期艰辛努力,获得成功时的惊喜。实际上这是长期坚持、锲而不舍的应有回报和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显然,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艺术表达,婉转含蓄,情趣盎然,尤其是将爱情、事业和学问三者的相同点贯穿起来,是以内在逻辑严密,而且符合常理常情,体现了诗词艺术的文化弹性、文化张力和文化穿透力。

本质定位:诗歌的根本属性是文化

上面介绍了古今的五首作品,我们由此可以具体感受古代诗词穿越历史时空的创造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感受到诗歌作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常读常新的传承力、穿透力和文化力。其实,在唐圭璋先生的《词话丛编》以及历代的史料、笔记当中,有大量的类似的故事,很生动。比如说,宋代罗大京《鹤林玉露》里记载的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很生动。

孔子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话,“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他教育自己的儿子的话,也是对士子学人的基本要求。因为那时候,无论是为人、为学,还是为官、为吏,都必须学《诗》。孔子从当时流传的三千多首诗歌中,精选三百零五篇,编成千古流传的中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读物,与《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并称“五经”。盛传数千年而不衰,今天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并且形成了东亚汉文化圈的热点学科——“《诗经》学”。   

顺便指出,司马迁《史记》载有孔子“删诗”说,成为唐代以后争论千年的学术公案。其实,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删诗”,不如说是“选诗”更准确,更能突出文化自觉的正面意义。他“选诗”是积极主动,挑最好的编起来。孔子“选诗”是对民族文化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诗经》是那个时代深厚学识、涵养性情、培育气质、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诗经》在当时,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大百科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广博,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人情、世事、物理、民俗等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是一个文化百科全书。孔子还说,不学习《诗经》,不读《诗经》,犹正墙面而立,就像人对面站着墙,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不知道。这些都突出了《诗经》的文化意义。

可以说,文化性是《诗经》当时价值意义中最重要、最现实的基本属性,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只是蕴含其中的重要元素和形式载体。总而言之,诗词的根本属性应该是文化。学习研究古代诗词,应当从文化层面去审视、去理解、去把握,才能充分认识诗词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不能仅仅认为(诗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也不能仅仅认为是情感表达,这种认识我觉得都是错误的。现当代的诗歌精品也是这样,应该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比如我有个弟子,选取中国航母起飞的一瞬间,写了一首主题歌词《追梦赤子心》,写得非常好。另外,詹福瑞先生的诗集《岁月深处》,大家可以看一看。作品都是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做基础,其中的《母亲》《三十印象》等作品,每读一遍,你就会流一遍泪,里边除了亲情、友情、乡情之外,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的信息非常充分,非常丰富。所以现代诗歌也是这样,它不仅仅是诗歌,也是一部文化的载体。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