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

摘要:中国是诗词大国、诗歌王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古诗词不但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同时也熔铸着岁月的苦难。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

QQ截图20160420142229

杨庆存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20/885556.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420/885559.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0420/885566.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6/0420/885581.shtml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块交流。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我准备从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品位、艺术创造和民族特色三个方面来讲。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品位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实践问题。目前很多人认为,诗词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是一种休闲的形式,其实这把诗词的作用看低了。下边我围绕这个问题,讲几个相关的故事。

绝世“双璧”:毛泽东《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

第一个故事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我给它概括为绝世“双壁”。这两首词大家都非常熟悉,毛泽东的“沁园春”是以“雪”起兴,写所见所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待创造的区域、地点,点明季节时间,紧扣主题。“千里”“万里”有远近之别,“冰封”“雪飘”有高低之分,层次分明,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同时以“封”来写冰,用“飘”来写雪。生动形象,既抓住了“冰”“雪”各自的特点,又体现出炼字炼句的功力,可谓精警准确。诗词尤其是词,在结构上要求开头要罩得全(笼罩全篇),中间要接得紧(上片和下片要接得紧),收尾要接得住(收尾一定要把整篇内容收进来)。这篇词就有这样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一开始就讲这三句。

“望”字“拎起”下面的内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横向描写,突出大雪飘洒,天地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纵向写景。每一句都有一个角度,描绘河面凝固的那种静止状态,同时又暗含着奔腾千里的气势对比,现在虽然是冰封,但是没封的时候是奔腾千里的气势。所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实际上是静态的描述。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