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9)

摘要:中国是诗词大国、诗歌王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古诗词不但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同时也熔铸着岁月的苦难。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

五是意境新。上面谈到,诗主性情,更重意境。诗词意境是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完美融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创新出奇,则是文学创作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没有新意就吸引不了读者。所以,中国古代诗词是以情、景、事、理、意、趣、韵,七大元素为主要创作元素。前面我提到了四大支柱元素,这里是七种创作元素。抒写情志、表现生活、反映社会、体现时代是创作的主要目标,作者往往灵活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客观场景与主观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融抒情、写景、叙事、言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感深厚、形象生动的优美意境。

贺知章的《咏柳》大家都会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通过描述柳树婀娜多姿的形象,表现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以说意境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很通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大雪之后的那种优美情景,可以说是奇特想象和生动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新奇,读了你不忍再放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优美的画面,传达对山间静谧景色和月夜活力的喜爱。“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那是静物的画面。“竹喧归浣女”,还没看到人呢,听到竹子的声音,就知道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竹喧归浣女”是一种判断,一种猜测。“莲动下渔舟”,看到那个莲蓬、荷叶在动,知道打渔的回来了,给你充分的想象空间。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郞明月夜,歌曲动山川”,描写那种壮观热烈的冶炼场景,气势优美,气氛感人。这些都给人一种意境清新的感觉。

六是境界高。诗词境界是作者思想高度与艺术腕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诗词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如果说意境多是通过画面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话,那么,境界则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与艺术达到的高度上。你写的(诗词)艺术性很强,但思想性不高,那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诗言志”这一古老的理论主张,把诗词创作引向了积极道路。所以,表达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美好理想,赞美浩然正气与公平正义,抒发爱国、爱民、爱生活的情感,宣泄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情怀,乃至抒写壮志难酬的愤慨,或抨击贬抑时弊等等,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题材。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大济苍生”“安邦治国”一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提升了诗词作品的思想境界。

纵观中国古代,备受赞誉的诗歌国手、创作大家,比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他们无不将自己对自然宇宙、人类生存、国家安危、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的思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之矛盾的思索,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道路、理想抱负、社会现实的思索等等,融入诗篇,形于词章,使作品呈现出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的大气魄和思想深遂、启悟智慧的大境界,展示着作者高尚品格、深厚学养的博大胸怀与开阔视野。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经典名篇,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尽管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不断接受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而古典诗词名篇却由于情真意切、意境优美,易读易懂、可吟可唱,始终备受人们青睐,不仅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人们丰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三、中国古代诗词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诗词民族特色,我可以从六个方面总结。

第一,创作源远流长。中国是诗歌大国,也是诗歌王国,诗词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创作源远流长首先表现在历史悠久。据文字可考,《诗经》当中的作品像《豳风·鸱鸮》《唐风·蟋蟀》等,都写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二是全民参与、作家群体庞大。从樵夫渔妇到帝王将相,无计其数。这个《全宋诗》都已经编出来了,作家近万人,《全明诗》超过了两万人,而《全清诗》有作品传世的作家在十万人以上,说明作家多。三是作品海量,有些还没有完全编出来。《全宋诗》达二十多万首,《全明诗》《全清诗》都远远超过宋代,多达几十万首,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个人传世作品来说,王安石曾经有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有三千首传世,宋代陆游有九千多篇,清代皇帝乾隆一个人的作品就多达数万首(据说五万首,超过了唐代了)。四是名家名篇云集。

第二,内容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古代诗歌创作始终把“人”作为歌唱咏叹的核心,始终围绕着表现人情、描写生活、关切现实、反映社会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尽情地抒发人的喜怒哀乐,贴近生活、深入实际,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觉。

就像《诗经》当中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的就是一个鲜活生动的恋爱情景;李白《把酒问月》虽然发端写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以问之”,开头是这样追问自然宇宙的惊人诗句,但是最后还是落于人生和现实生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杜甫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描述战争中百姓遭受的疾苦,抒发同情百姓和乱世飘荡的孤独。这些都是很典型例子。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