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8)

摘要:中国是诗词大国、诗歌王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古诗词不但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同时也熔铸着岁月的苦难。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

另外,像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描绘雨后海棠,用“人比黄花瘦”将眼前菊花的形象与抒情主人公的消瘦进行对比,含蓄地传达思念亲人的深切和痛苦,既生动新颖又力透纸背。大家熟知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用“又绿”还是用“又到”好。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用僧“敲”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推敲”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敲”有声音的感觉,越显得静,所以他用“敲”,他不用“推”。

三是形式美。形式既是表现内容的载体,又是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分析作品的时候,往往内容与形式是整体,不能分开。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持久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除内容因素外,更得力于既灵活多样又相对固定的体裁形式。自由奔放的古体长篇,多半是以内容取胜。《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的家庭悲剧;《木兰诗》写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动人故事;《长恨歌》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等等,这都是古体长篇。但最能代表艺术创造性的,是中国格律精严的近体律绝与依谱填词的词。格律诗词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汉语言文字在发音、声调、协韵、对仗、会意等方面无可替代的特点,句式简短,格律稳定,使作品既富有音乐旋律和语言韵律,又富有生动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杜甫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大家都很熟悉,儿童都会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形式优美在哪里呢?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动物、静景、方位,方方面面都是对仗,非常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鸣”和“上”都是动词),“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空间和时间相对)。这非常典型,创造了一个层次分明、色彩亮丽、画面清新的优美意境。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尽管不全懂,但是读起来非常优美,它的优美在形式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李清照的《声声慢》,起拍的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个叠字,巧妙地利用汉字发音的特点和叠字的效果,以凄怆悲凉的笔调,抒写国破家亡后对亡夫诚挚沉痛的思念,被推许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好在哪里呢?李清照挑选了意思相近而又略有区别的字眼,迭用在一起,有层次、有深浅,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孤独、寂寞、凄凉、悲苦、忧愁、感伤等等复杂细腻的情感和心境,从而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起着笼罩全篇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寻”“觅”都有“找”的意思,两个动词迭用展现了主人公神情恍惚、踌躇徘徊、空虚寂寞而又无所依托的情态。“冷”“清”都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我觉着冷了,冷清。两个字分别迭用,冷冷清清,就将环境的萧条冷落与内心凄凉的感触融合为一,渲染了寂寞悲伤的气氛。“凄”“惨”“戚”三个字都有伤心、忧愁、悲哀的意思,它们的重迭,强化了词人内心悲伤、沉郁、忧惧,很恐惧,害怕等等很复杂矛盾的情感。此三句以作者心绪为主线,分别侧重于人物的行态、环境的感受和内心的情感,逐层深入地写出了内心的悲愁。它一层比一层深。同时,作者还充分利用双声叠韵、唇音齿音相互交错的发音效果,“寻寻觅觅”全是唇音,“冷冷清清”是齿音,“凄凄惨惨戚戚”,用这种发音效果,相互交错,表达心情的沉痛,读来吐音沉重,顿挫有致,荡气回肠。所以前人高度赞美这三句话是“创意出奇”“气机流动”“情景婉绝”,评价非常高,它得益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结合。

四是内涵深。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温柔敦厚”是诗词创作的艺术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将人格修养与艺术素养相融合,题材内容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这种理论主张的引导下,蕴藉含蓄、深厚委婉,避浅避直、忌俗忌露,经营意境、讲究感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主流。与此同时,中国古代诗词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手法以“委婉含蓄”为正宗,而且将生活民俗、现实思考、历史典实、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等等运化入诗,可以说是咫尺千里,以少胜多。由此既显示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给读者创造了内容理解和艺术想象的广阔空间。所以下边我举了几个例子。

王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离别思念的深情,同时作者将时间永恒、空间无限和个体渺小的那种哲思寓于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追问和感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只有四句,却含纳着对宇宙时空和人生抱负的深邃思考;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景抒情而深寓激励哲理,这些无不引人深思,给人启悟,表达的内涵很深。至如宋代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江水暖鸭先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著名诗句,更是意味隽永深长,后世不断赋予更丰富、更鲜活的思想内容。包括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被人用来不能乱折腾,给它赋予了时代的含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再讲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