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协商:契合中国民主政治需求的制度安排(2)

政党协商:契合中国民主政治需求的制度安排(2)

坚持有序化的协商参与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基础

政治参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个古老话题。在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政治参与的内涵随着国家政治生态和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其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有一点却是经久不衰的,那就是参与对完善民主政治结构、提升民主政治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复杂的政治参与结构中,政党参与至为重要,它对其他类型的参与发挥着风向标的引领作用。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参与必须是有序的政治参与,而不是体制外的街头政治。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所言,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搬用多党制来体现民主,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民主政治的象征,而成为政客们个人政治野心的战车,它所带来的无序政治参与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不仅看到一般层面的政治参与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且尤为重视政党参与,充分认识到中国政党政治的独特特征以及中国庞大的区域规模和复杂的社会民情,规定政党参与必须坚持有序、规范和制度化,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参与的范围越广、介入的程度越深、参与的手段越激进,参与的效果就越好。与此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深刻地告诫人们,那种大呼隆式的参与根本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民主。因而,在诸多复杂因素的共同促动下,在构建中国政党政治结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提倡鼓励有序化的政治参与。

政党政治的有序参与来自哪里?它不可能来自不同党派之间的相互攻讦拆台,也不可能来自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指责和攻击,而是蕴涵于党派之间的平等交流、共同协商。这不仅源于参与之本质含义的理论诉求,而且也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历史实践经验使然。从理论层面看,参与有多种形式,不仅包含选举、投票等基本形式,还包括协商、磋议等重要形态,那种将参与窄化为选举或投票等单一程序,认为不搞“一人一票”式的选投就不是民主参与的看法是荒谬的,是对参与内涵的误解和扭曲。从实践层面看,政党协商发端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发展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之中。建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活动表明,制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处理重要事务,唯有通过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充分协商,才能达成和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当前,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结构日益开放化、目标追求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民主党派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参与国家重大政治事务,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现实问题。为了保证政党参与的有序性,中国共产党设计出了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三种协商形式,并对其主要程序作出了明确规范。这是对政党协商的有序参与作出的清晰界定,为中国政党政治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有序的政治参与框架,保证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项,在更加健全、规范的渠道里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为促进科学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而政党政治的有序参与,其最终结果必将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夯实稳固的政治根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