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协商:契合中国民主政治需求的制度安排(3)

政党协商:契合中国民主政治需求的制度安排(3)

基于协商凝聚共识是中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使命

寻求共识,是中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使命。所谓政治共识,简单而言就是政党对政治生活中的基础性问题能够排除纷争而形成较为一致性的意见。丧失基本的政治共识,政党政治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寻求政治共识源于政党自身的固有性质。政党的原初定义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不同性质的政党,其基本指向并不一致。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如何让其他政党形成与自己相一致的政治共识就成了执政党的一项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能够达成基本的政治共识是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依靠共同的政治共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民主党派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重要原因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建设目标、领导核心、发展方向等基础性问题上形成了重大共识。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表明,通过长期的多党合作和政党协商来达成和增进共识,是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政治基础。

然而,共识的形成是一定时空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民主政治结构决定了政党共识形成的基本逻辑。西方政党政治固然也有共识,但它不是来自政党之间通过协商而形成的自觉构建,多是源于在野党对执政党形成强大外在压力后的不得已而为之。显然,这种产生共识的过程并不是中国政党政治所应该借鉴的。中国的政党政治经验表明,争论不休、吵闹怀疑很难达成共识,共识应当来自于坦诚相见的协商之中。在中国政党政治生活中,协商既蕴含于各个民主党派表达意见、交流信息之中,也体现于政党之间的相互谅解和互信合作。在政党协商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正确方向,广泛集智聚力,促进意见沟通,推动偏好转换,进而凝聚共识;同时,坚持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相统一,避免了一党独断专行、多党竞争倾轧的弊端,展示了西方民主不可比拟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自始至终地注重政党协商,并不断发展政党协商的形式。在中国政党政治生活中,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识,首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架构上。基于对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和改革建设巨大成就的认可,民主党派始终承认并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二者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民主党派是支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亲密伙伴,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种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和谐政党关系,在世界政党政治中独树一帜。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领导与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协商合作与共同发展。可以说,这是最为基础、也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稳步发展的最大共识。当前,一个契合新时代需求和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共同发展愿景的共识,则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基于协商而凝聚共识的中国政党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必定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制度保证。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