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齐:追问真相应该抛弃成见拒绝暴戾

胡宇齐:追问真相应该抛弃成见拒绝暴戾

信息高速公路通车之后,不仅舆论更新飞速,仿佛就连事件突发的频率也高了起来。短短几天,舆论关注点已然经过魏则西、陈仲伟,跃过术后“丢肾”事件,转到了雷洋身上。每次事件虽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舆论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汹涌而来。

其中声浪最大的,当数真相、答案、证据之类词汇。公众关心时事、追问真相,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若细究起来,却不全然乐观。有人言辞激烈,痛心疾首的情绪直透屏幕。有人看似有理有据,搬出背景、细节分析推断,殊不知言辞之间已经充斥了并不公允的“预设立场”。这些不理性、不纯粹的追问,只会增加事件的复杂性,让真相陷入更多重的罗生门中。

追问真相,不应该“预设立场”;明辨是非,不应该抱有成见;理性判断,不应该为情绪裹挟。这一点,我们早有体会。去年,轰动一时的庆安枪击案,最终以“正当履职”尘埃落定;一篇《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的报道显得法院不近人情,事实却是当事大学生在网上公然售卖二级保护动物“燕隼”。权力、弱民、学生等“标签”瞬间就让真相坠入了巨大的“塔西佗陷阱”。可是,教训总是太易被遗忘。再遇突发事件,沸腾的舆论依然失焦,有人将之形容为“疑者恒疑”怪圈,有人遗憾地表示有成见的人说不通,装睡的人叫不醒。

个中原因,还是与当下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转型期的中国,新老问题交织,矛盾加剧凸显,医患纠纷、政府公信力缺失等许多问题等待破解。同时思潮多元多样、群体迅速分化,舆论场上早就众声喧嚣。突发事件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创口,喷涌而出的则是平素积累起来的情绪。而相关部门的回应时常并不“给力”,非但不能疏解舆论,反而引来更大争议。任由舆论朝着不理性的方向发酵,只会让成见愈深。打破恶性循环,依靠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呼唤相关部门升级回应技能。

舆论频频失焦,也促人反思网络时代的社会心态。一方面,网络之上“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这是它天生的“基因缺陷”。另一方面,快速即时方便的使用习惯,将社会心态“培养”成了急性子。二者叠加,造成了偏激、易怒的网民心态,还放大了人性中本就存在的部分劣根性和恶趣味。揆诸网上,太多人习惯于以“第一反应”快意恩仇;网络之外,太多人火急火燎,稍不顺心就恶语相向、行为激烈,社会似乎越来越轻浮急躁,暴戾之气越来越盛。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十多年前的我们,还安于坐在庭院仰望星空,乐意在午后捧卷读书。可如今,手机关闭1小时就会焦躁不安,断掉wifi已成为“十大酷刑”之一。或许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们真该清醒而克制地慢下来,以审慎负责的态度,以兼听深思的理性,来应对快速流动的纷杂信息,来追问突发事件的纯粹真相。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