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执行力重在优化执行环境

提高执行力重在优化执行环境

执行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执行态度,二是执行能力,三是执行环境。我们通常注意到执行态度的激励,执行能力的提升,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执行环境的优化。执行环境的优化包括三个重点:一是执行制度的完善,二是执行文化的培育,三是执行流程的再造。

构建完善的执行制度

提升执行力的根本是建立一套可操作、可执行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体系保证执行力落地。在构建制度体系中,核心是保健、激励和约束三大制度的有机结合。

执行的保健制度。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明确区分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不同。保健因素是使人们不产生不满的因素,保健制度即是一系列保健因素的组合。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众提供基本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服务,满足公众基本的生存需要和自身再生产的需要。对组织来说,应当为干部群众提供基本的工资、福利、假期等待遇,满足干部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类主体提供的保健因素共同构成了提升执行力最基本的保健制度。保健制度是提升执行力的基础,确保干部群众不滋生不满意因素。

执行的激励制度。激励因素则是推动和影响干部群众向前奋进的因素,激励制度是一系列激励因素的组合,包括基于绩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信任激励和尊重激励、提供发展平台的成长空间的综合激励。如果说保健制度强调的是提升执行力的基础,那么激励制度就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强调满足干部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执行的约束制度。保健制度旨在保证干部群众不退后,激励制度旨在干部群众冲向前,约束制度旨在保证保证干部群众不跑偏。因此,约束制度应当同时实现两种功能:第一是惩罚功能,如果干部群众超过合法合规的边界,做了违背组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事情就要被惩罚;第二是责任功能,如果干部群众没有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就要被追究责任。

绩效考核是激励制度和后约束制度的关键,首先要事先告知执行者政策决策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严格督查考核执行者的工作绩效,最后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及时进行奖惩,从而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致起来。确保制度发力,执行力的重中之重是制度执行力。

培育积极的执行文化

提升执行力,还必须重视执行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用精神力量引领人,用文化力量感染人,用氛围习惯影响人。

塑造高效执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执行态度第一,执行能力第二”,也就是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的价值导向,强调的是决策制定,任务明确以后,就必须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开展工作,执行没有借口,不能走捷径、钻空子,更不能敷衍了事。强调执行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强调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权威性和重要性。

培育合作执行的精神。执行的根本前提是要正确处理好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组织目标,想方设法坚定目标、实现目标。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组织的效率来自组织成员中每一个人是否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能够分工协调,这便是组织的奥妙所在。”因此,在组织内部要培养合作精神,成员之间要形成合力和凝聚力,做到相互补台而不拆台,相互支持而不掣肘。这些都不仅需要硬性的制度来规定,更需要柔性的文化加以鼓励倡导,尤其需要一把手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形成有序执行的行为规范。把决心和信心放在第一位,自信才有执行力。没有决心,做什么事情之前事先考虑成功了怎么办,失败了会怎样,如此势必会动摇做事的决心和信心,增大工作阻力。邓小平成功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政治智慧就是“不争论”,先干起来再说。他说: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不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执行中的行为规范是制度第一,完美第二,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能等到什么事都规划得很完美再去执行,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机遇不可多得,往往稍纵即逝。对此,邓小平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