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处理好立足中国与走向世界的关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显然要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为目标,以追求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绝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已有智库的模式,尤其要防范“智库的美国化”倾向,防范智库议题被他人所掌控,防范出谋划策中出现“利益输送”的卖国行为,损害我们的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坚持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加强与国际一流智库的交流,拓展交流的领域,深化交流的程度,尤其是要重视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话题的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逐步引领一些话题的讨论方向,努力创造出一些议题,掌握国际话语权。纵观智库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智库的一个核心作用就在于掌握话语权,创设新的议题,引导国内外舆论的走向。比如,成立于1977年的美国卡托研究所,深受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并且减少在国际上的政治和军事干预。为此,它总是能够提出一系列的相关议题与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在经济上,减少联邦政府对市场运作以及地方州政府的干预、废止最低工资管制、废止企业补助和贸易壁垒;在社会相关政策上,深化自由学校选择制度、废止政府实行的族群歧视政策、改革反毒品政策,等等。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话题方面,我国智库已经在引领话语权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这还不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要不断努力,在国内外舞台上发出越来越多有分量的声音,引领国际话语走向。
第六,处理好智库建设与后勤保障的关系。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智库的建设离不开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一体系至少应包括数据支撑体系、日常行政运行体系、财务运营体系等内容。
数据支撑体系是智库运行的基本保障。面对正在来临的大数据时代,我国智库必须思考如何按照“云”构架,建立统一的、海量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型信息数据库;如何利用海量数据库构建起数据过滤系统,从而把握核心数据,建立起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如何适应数字化的时代要求,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情反馈系统,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危机公关。
日常行政运行体系是智库高效运行的保障。一直以来,日常行政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智库整体的效率。对此,国外智库的运行经验可资借鉴。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研究人员要花费相当精力去应付各种表格的填写、相关票据的处理,真正用来做研究的时间受到了一定影响。国外智库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名研究人员加一名研究助理的效率远远大于两名研究人员的效率之和。研究助理承担后勤保障,可以为研究人员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整个智库的效率。
财务运营体系是智库运行的生命线。目前,政府全资拨款的智库尚不存在财务方面的压力,但独立运行的民间智库则面对较大的财务压力。随着智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智库的运行能否有序、稳健,也与融资能力紧密相关。在欧美发达国家,智库领导人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募集资金,以保障智库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财务运营体系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当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