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昭明:勇于承认人才资本的市场价值

桂昭明:勇于承认人才资本的市场价值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意见》关注到了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现实课题——中国的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并不高,这直接导致在全球产业布局中中国仍然暂时不能改变“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优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愿意承认人才资本的市场价值。

  人才与经济社会的“四个脱节”

中国改革开放将近40年,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人才层面的解放还远没有完成,“大国崛起”之下的基石并不是一个“人才强国”。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存在“四个脱节”:

其一,科技人才同经济的脱节。我国工程师数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据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性”指标中,仅排名第43位,评估分值4.4分(最高分7分)。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印度有25%的毕业生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国的比例只有10%。

其二,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虽多,但在全球被引用次数居于前1%的论文(即“高被引论文”)数量仅居世界第6位。专利数量虽多,但整体转化率低于20%,产业化不到5%,且被世界公认的权威专利局授权的专利很少。2012年,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三方专利局,中国专利权人获得专利授权的比例分别只有2%、1%、2%。而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组织成员国的专利权人获得专利授权的比例高达98%~99%。

其三,人才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脱节。毋庸讳言,有相当一些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申报、落地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其中主要是创新人才),很快又转移到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去创业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创新项目在申报、落地的地区缺乏产业化平台,缺乏创业环境,无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而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则为他们提供了完善的、没有“天花板”的创业平台和没有“藩篱”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如鱼得水”,能够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问题是,这些人才的“东南飞”,已不再是上个世纪末的孔雀“东南飞”,而是凤凰“东南飞”了。

其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脱节,也就是人才价格与价值的脱节。其重要表现,就是把人才当作廉价劳动力。由于人才资本的廉价使用,又造成了对人才的虚假需求,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许多优秀人才在做着与才华不相符的事情,人才浪费严重。

“四个脱节”,缘于人才发展“顶层设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偏差,显现了人才与经济社会的游离。有不少地方的领导人,对自己“拥有”多少人才如数家珍,但对这些人才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如何,却“心中无数”。

在发达国家,吸引外来人才的并不是政府,而是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在人才吸引问题上,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向用人主体放权”,就是要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和监督保障等职能。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