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强调党校姓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95年的历史,从1924年成立两所最早的党校到1933年创办中央党校前身——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十八大之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党校姓党,是由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任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决定的。当今,我们在新形势、新环境、新阶段下,尤其要强调党校姓党,换个角度说,如果在当今背景下不强调党校姓党,甚至认为这既然是天经地义,那便不需要高度重视,就有可能引发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不能按照常规方式来解决。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发布的《意见》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为什么当前高度强调党校姓党,而这三个方面都打上了当前历史阶段的烙印。
(一)强调党校姓党是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在这一过程中,面对新环境和新形势,党中央作了新的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十八大以来的新战略。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新战略呢?这是由于我们建设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现在,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致力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见,我们建设发展的核心就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总体实践框架。
当前,我们正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那么,“十三五”规划的这五年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相当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公里”。所以,在“十三五”规划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是,这一阶段所面临的任务中存在大量的短板,也就是过去长期未能妥善解决的难点问题、焦点问题。这就决定了这一决胜阶段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压力、责任也更大。比如,党中央加大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那么,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时就不能再有大量贫困人口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但是,中国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如何化解,这不就是短板吗?而扶贫工作既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问题,更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
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任务更艰巨,而潜在问题也更多,进而对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意见》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于锻造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党员领导干部的高素质体现在实践中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但这些能力和素质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培养、培训中不断提升的。这就对党校的教育培训水平和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要培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干部,就不能满足于改革开放初期或是常规条件下的培训水平。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对党校履行历史使命、历史职责的要求,就把加强党校建设,进一步提高党校的办学质量、培训水平和培训能力突显出来。目前,党校培养、培训干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似乎还有点距离,但实际上又非常直接。如果培养的干部合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果不合格,就难以发挥这个作用。那么,对于干部是否合格,关键就是怎么培训、培养。所以,中央党校在大力弘扬好习惯、好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随着任务的变化,加大创新、改革力度。这就是加强党校建设、加强党校事业建设的重要性。
《意见》在进一步发挥党校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方面提出了几大方面的要求。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强化战略思维。党校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引导讨论等方面应把战略思维作为一个重点。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就是领导干部怎么看待历史。假设大家对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争论,而中央已经有了定论,但由于党校的培训跟不上,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历史认识不清,会导致他们不能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历史思维非常重要。刚才讲到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已有95年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马上就是一个百年老党。那么,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我们怎么看待党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需不需要进一步大力弘扬?甚至再往宽了看,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中国文明史以及世界历史?这些都是历史思维。另外,如果对于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不能统一于中央的决策和立场上的话,那么,他们的历史思维就出了问题,就无法保障他们执政能力的增强。甚至,假如有的人并不认同党的历史,又怎么让他发挥创造性,做出贡献呢?辩证思维。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分析认识世界万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关键职位的领导都要掌握辩证思维,因为中国共产党看待问题的认识论就是辩证法。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也都是辩证法的阐释和发展。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批示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就是因为辩证思维贯穿这篇文章。另外,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过去,底线思维讲的不多,但今天,中央提出干部培训要有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底线,就要明确底线何在,就要做到不突破底线。
通过强化这几大思维,全面提升能力素养,解决新形势下能力欠缺、“本领恐慌”的问题,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反映在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水平、思维意识和工作能力上。同时,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大量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仓库里没有现成的应对措施,这就形成了“本领恐慌”。所以,强化上述几大思维,全面提升能力素养,才能够应对新环境、新形势下的新考验、新任务和新挑战。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一线,大批领导干部掌握的很多传统方法在新形势下已经不适用了,而新的应对方法又没有学会,使得他们在新旧转折中处于一个空窗期、空档期。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就需要加大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升能力,补上能力短板。这就解决了能力欠缺、“本领恐慌”问题。另外,能力欠缺、“本领恐慌”不是个别干部的问题,而是一大批干部面临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我们个人要不断加强学习,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党校的教育培训。
综上所述,强调党校姓党,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使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新挑战,进而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