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刘春:党校为什么姓党(2)

那么,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初期就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培养的任务,并将此项任务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924年5月,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认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件里关于党的建设急需通过党校来设立人才的最早决议。根据这个决议,我们党在同年成立了两所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中国共产党党校缘起于工人运动。大家都知道安源煤矿,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都曾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组织工人运动。北京党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重镇,造就了大批建党早期的优秀干部,并带动北方地区党组织的发展。

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干部培养尤其谈到要设立加强党校。党的四大重申:“党中教育机关除支部具其一部分作用,另外于可能时更有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增进党员相互间对于主义的深切认识之必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那时,全国党员只有900多人,就如此重视设立党校问题。”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干部培养、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

1926年2月,党中央特别会议通过《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长期党校”。刚才讲到党校的必要性与培养干部的使命和任务紧密相连。1924年后,随着革命战争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区域的大量组织建设、群众工作铺面而来,急需大批干部。党校在干部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此时更加凸显,甚至至关重要。所以,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广州成立两所最高党校,也是常设机构。1927年,党的五大同意在武汉创立中共中央党校,成立了筹备处,后因汪精卫叛变未能如期开学。1927年,蒋介石发动上海“四·一二”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白色恐怖的威胁。由此,党中央开办两所最高党校的决定也未能真正实行。

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局在苏区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是中央党校的前身,这一天是中央党校历史上的第一天。到1934年10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因红军长征而停办。在这一年半时间里,党校针对不同班次、不同对象,其教学内容、侧重点各不一样,已经形成一定办学规模和结构。比如,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3批学员、大约300多人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毕业,其中有基层干部也有高级干部,有党政军干部也有群众团体干部,为苏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央党校在延安复校。党校要长期开展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才能踏踏实实地学习。为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和开好党的七大,从1939年至1943年,党中央有计划、分期分批从全国各地抽调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群领导干部到延安进行培训。党校的教育规模由此急剧地扩大。党校因党而立,是因为党组织需要干部,那么,党校的地位、任务和规模也是根据培训干部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同时,抗日战争、根据地建设、军队建设和群众工作也需要大批干部,这就使党校的班次、类别有所增加。所以,当时的中央党校规模很大,分为6个学员部,六七千名县团级以上高中级领导干部集中在这里学习,同时参加整风。在这一时期,党校教育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大的一个标志是什么?1943年3月,毛主席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并亲自到党校讲课,先后讲了16次,讲的都是关于中国革命的重大的基本的战略性的问题,很多同志在听了毛主席的课之后对抗日战争、党的方针路线等都豁然开朗。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其他很多领导同志也都上党校讲台讲课,毛主席说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习近平总书记也在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2015年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一大优势,必须长期坚持并形成制度,坚持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到中央党校讲课的做法。遵照这一文件精神,各级领导如省委领导也应该经常到省委党校讲课。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为什么?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折过渡,这里面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大批干部如何适应这个巨大转折,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带领各地各部门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使命。所以,党校培训干部任务的迫切性就更为突出。党的任务的历史阶段性转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党校培训的主题、任务反映出来的。建国初期,党校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育层次、类别更具有结构性和针对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