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为政之道(6)

孔子谈为政之道(6)

摘要: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的为政之道,就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他的这些观点和主张直到今天在治国理政、管理团队等方面都仍然有着借鉴的意义。

六、名正言顺,办事成功

有一段时间,卫国发生混乱。原因是卫灵公死后,因儿子逃亡在外,王位就由孙子继承,这就是正在执政的卫出公辄。就在这种时候,卫辄的父亲想要回国,执政的卫出公怕因此失去自己的地位,竟然拒绝父亲回国。这样事情就复杂了,卫国正面临着父子争夺君位的斗争。

看着这形势,子路问孔子:“若是卫国国君等着您去处理政事,您打算先做哪一件呢?”

孔子说:“那一定就要订正名分!”

子路说:“真这样吗,您怎么迂腐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去订正名分呢?”

孔子批评了子路,并阐述一番,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段话讲了这么几个意思:一是名分很重要,做什么事总要有道理,。二是名分正当,说起话来就顺理成章,容易为人接受;名分要是不恰当,你说的话,就不符合道理,就难以被人接受,自然就不会有号召力,那事情也就会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就无法复兴礼乐,无法使刑罚恰当。如果连刑罚都不能恰当地使用,老百姓就会恐慌得无所适从了。这后边的“礼乐不兴”,“刑罚不中”以及“民无所措手足”都是“事不成”的推论。孔子这段话,就是强调正名的重要,名分正当,说话就有理,理直气壮,事情就能成功。

这个“名”原意是指名分,后来有所发展,往往多指名义,名义正当,道理就讲得通,道理讲得通,事情就办得成。

今天我们做任何一件事要想得到群众的支持,要想办得顺利成功,同样要有一个恰当的名义,因为名义正当,才会把群众凝聚在一起。所以我们每当要办一件大事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动员。这动员就是要用正确的名义来说明所要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大家懂得为什么要去做,应该怎样去做。

《论语》中有很多孔子谈为政方面的见解,他是孔子在这方面智慧的体现,需要我们研究和发掘,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古为今用,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水平。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