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2)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2)

摘要:说到辛弃疾,可能大家第一个想起来的概念是词人,或者更细致一点,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历史上和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开拓了宋词的格局,把词从小儿女变成了大丈夫。他还有个称号,叫“辞中之龙”,这是个不得了的名号。

这件事为辛弃疾的归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成了辛弃疾一辈子最得意的事。得意到什么程度?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只要辛弃疾一回忆年轻时代,想的保证就是这件事。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讲的不就是这段英雄往事吗?再比如,辛弃疾最有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个让辛弃疾在43年之后还念念不忘的,不也是活捉张安国,赶回扬州的战斗旅程吗!可以说,这段战斗经历,就是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的基础。可能有人会问,这件事确实光彩夺目,但也不应该是最得意吧?毕竟辛弃疾当年才只有20出头呀!难道他此后就再也没有比这更成功的业绩啦?确实没有。因为随后,辛弃疾就开始失意了。为什么失意呢?一言以蔽之,报国无门。

二、报国无门

怎么叫报国无门呢?两个表现。第一、话没人听。第二、官做不成。先看话没人听。在历史上,辛弃疾有两篇军事著作大大有名,一篇叫做《美芹十论》,是献给当时的皇帝宋孝宗的。另外一篇叫《九议》,是献给当时的宰相虞允文的。辛弃疾为什么写这样两篇军事建议呀?因为宋孝宗接班,他看到恢复中原的希望了。我们刚刚说过,辛弃疾归国的时候,南宋的皇帝还是宋高宗,宋高宗早年被金兵打怕了,除非万不得已,绝不愿意跟金朝作战,著名的主战派将领岳飞不就死在他的手下吗。这样的皇帝,当然不可能对辛弃疾委以重任,所以,辛弃疾虽然名声赫赫,但是,在宋高宗的手下也只能屈居江阴签判,就是江阴地区的办公厅主任,跟军事无缘。可是,就在辛弃疾归国之后不久,宋高宗退位了,把江山交给了宋孝宗。宋孝宗跟辛弃疾一样年纪,锐气十足,而且一向主张“报仇雪耻”,刚上台就给岳飞平反,对主战派委以重任。这样的皇帝当然让辛弃疾热血沸腾。皇帝不是要报仇雪耻吗?辛弃疾马上拿出了一篇军事论文,分审势、查情等十个部分,分析敌我形势,提出抗金的具体规划。那为什么叫美芹十论呀?这里用了《列子》里的一个典故,说有一个穷人觉得芹菜很好吃,就推荐给一个富人,结果富人吃了反而拉肚子。什么意思呢?谦虚。我是一个卑微的人,我觉得好的建议可能对您来说如同垃圾一般。但是,谦虚归谦虚,辛弃疾心里可是非常在意他这篇建议的。为什么呀?因为他在北边生活过,真真切切了解金朝的社会情况;而且,他当年还趁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考查过金朝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他是打过仗的呀,还打得那么漂亮,他坚信自己有军事见地。辛弃疾把这些经验都写到了文章里,期待这两篇雄文能够引起孝宗君臣的重视,让他的才干有用武之地。那么,孝宗重视没重视呢?凭良心讲,孝宗开始是重视了,按照《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他还在延和殿召见辛弃疾,听他纵论南北形势。可是召见之后呢?召见之后,因为辛弃疾“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宋孝宗觉得话不投机,只给了他一个司农寺主簿,管粮食去了,跟辛弃疾的期待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不是太让人郁闷了吗?就是在这样郁闷的心境之下,辛弃疾写出了著名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月十五多热闹啊,各种美女,各种香车,各种欢笑。可是,就有那么一个佳人,却独自躲在灯火阑珊的地方。美不见知,才不见用,这是多么孤独啊!

再看官做不成。辛弃疾23岁回归南宋,直到68岁去世,在南宋生活了45年。这45年,他历任十几个官职,最高做到了四品的龙图阁待制,乍一看来,也算不错。但是,仔细看《辛稼轩年谱》你就会发现,这十几个官职,基本都是辛弃疾42岁以前和64岁以后当的,而从42岁到64岁这之间的20多年,辛弃疾居然一直在江西的上饶和铅山闲居!要知道,从40岁到60岁,这可是人的智慧最成熟,也是精力最旺盛的年岁呀,在这个年岁赋闲,肯定不是死里逃生回归南宋,一心渴望建功立业的辛弃疾追求的结果。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什么会在家一呆20年呢?因为在辛弃疾42岁这年,有人弹劾他了。弹劾的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这个罪名可是不小,问题是,辛弃疾为什么会背上这么一个罪名呢?很直接的原因是,他在湖南安抚使的任上,居然组建了一支军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辛弃疾不是一直渴望到战场建功立业嘛,可是,朝廷不让他打仗,只让他当地方官。问题是,当地方官也并不平静。辛弃疾主政地方的几年之间,就先后平定过茶商叛乱和农民暴动,还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次又一次彰显了辛弃疾的军事才能。这个时候,辛弃疾的心不免又活动起来了。就算是地方,要想维护治安,也需要一支过得硬的武装啊。可是,当时南宋主管地方治安的军队,已经烂到根子上,不能用了。怎么办呢?辛弃疾不是老兵出身嘛,思维方式非常直接,既然如此,就再建一支军队好了!就这样,辛弃疾向朝廷打了报告,要在湖南建立一支飞虎军!朝廷什么态度呢?宋孝宗很是支持,但是支持归支持,钱是拿不出来的,要辛弃疾自己筹措。怎么筹措呀?辛弃疾可是费了心了。比如,修道路需要石料,可是没钱买,怎么办呢?辛弃疾出台一个政策,一般罪犯,可以拿石料顶罪。这个政策一出台,长沙北边一个叫麻潭的采石场马上挤满了采石头的犯人,一下子,石料问题解决了。再比如,建营盘需要瓦片,可是当时正值秋雨连绵的季节,瓦片烧不出来,怎么办呀?辛弃疾马上给长沙城的老百姓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提供20片瓦,政府付钱100文,两天内送到工地来。就这样,没花朝廷一分钱,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辛弃疾真的就把这支军队建立起来了,而且还相当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宋史》的记载:“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不仅能够维护地方治安,连江北的金朝也受到相当震慑,他们因此管这支军队叫“虎儿军”。面对这支自己亲手组建的军队,辛弃疾也是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啊,可是结局怎么样呢?结局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那样,辛弃疾被弹劾了!

平心而论,监察御史弹劾辛弃疾有没有道理呀?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我们刚才讲的辛弃疾的两项政策对不对呢?当然不对,第一项是拿法律做交易,第二项则是强买强卖,直接侵害老百姓。可是,辛弃疾太渴望建功立业了,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而他这样热切刚猛,其实也就触犯当时不温不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场文化了。所以,只能是功成而过亦相随,功不抵过。怎么办呢?回家种地吧,辛弃疾不是号稼轩嘛,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现在看辛弃疾的词里,有好多都是描写田园生活的,比如著名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看起来多么真切祥和,可是,辛弃疾真的能安心享受这种生活吗?绝对不可能。种地归种地,一旦有人跟他谈起国家,谈起时代,他还是忍不住热血沸腾。可是沸腾之后呢?还是只能种地。所以,他才会无限感慨地说:“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三、爱国有词

当年归国是为了报国,可是,言不见用,动辄得咎,报国无门的事实摆在眼前。怎么办呢?就在这激愤之中,郁闷之中,辛弃疾的一腔热血化作词章喷薄而出了。辛弃疾现存的词有600多首,在两宋词人中独占鳌头。在这些词中,辛弃疾的理想始终那么饱满,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血染沙场,为国立功吗!可是,现实又始终是那么骨感,骨感到什么程度?“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挑灯看剑也罢,吹角连营也罢,只能是在醉里,在梦里,现实是什么呢?是秋宵布被里,可怜白发生!一个英雄,沦落至此,真是心事消磨。可是,辛弃疾伟大就伟大在这里,纵使受尽委屈、吃尽苦头,他的报国心、英雄心始终不死。他说:“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同样有爱国心、英雄志的友人陈亮的,但其实,词里那个夜不能寐,闻鸡起舞的人,正是辛弃疾自己;那个尽管被埋没,被压抑,但还是不肯消沉,雄心如铁的人,也是辛弃疾自己;那个始终期待能够有朝一日“看试手,补天裂”的英雄,还是辛弃疾自己。

郭沫若先生曾经为辛弃疾写过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对辛弃疾的一生作了总结。确实,辛弃疾的词和苏轼一样雄壮,如同铁板铜琶,铮铮作响;但是,辛弃疾又自有一种背井离乡的命运,报国无门的哀愁,让他的词更有一种沉郁之气。雄壮与绝望交织,形成一股天风海雨般的冲击力量,洗刷着千古人心。当年梁启超歌颂爱国诗人陆游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能够享受从军之乐的陆游固然是男儿,那么,无论多努力,也没法再享受从军之乐,但一直到死,都还在渴望从军杀敌的辛弃疾不更是男儿吗!

我们今天都在讲中国梦。应该说,辛弃疾也有个中国梦,他的中国梦就是金瓯无缺的团圆梦和为此血染沙场的英雄梦。他的梦没有实现,赍志而没;但是,他的梦激励了无数后人。每当中国再陷入分裂、苦难,再遭受外侮的时候,辛弃疾的声音就会响起,化作金戈铁马,让云飞风起。当年,辛弃疾给朱熹写悼词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个评价,不正是辛弃疾的自我写照吗!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