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功臣政治 (3)

中国历史上的功臣政治 (3)

摘要:与王朝政治相伴随,许多朝代开国之初,都有功臣政治问题。在朝代兴替的过程中,无非是天下暴动、和平政变和外敌入侵等几种基本方式。通过激烈的战争方式完成改朝换代的新朝,如汉、唐、明常常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功臣政治。

但是,功臣政治是注定会走向衰亡的。功臣第一代,甚至第二代,他们对于权力的享有似乎有着绝对的正当性,连皇帝和法规也会对此给予承认。但是,进入第三代之后,他们的政治正当性理所当然地会遭到质疑。如此,功臣子孙的不自信会越来越严重,而攻击者越来越理直气壮。这种现象,表面上是一种政治斗争,本质上却是政治社会的进步,而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皇帝与士大夫合作,一起结束功臣政治。

这里所谓的士大夫,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群体。如果从广义的阶级论,士大夫属于地主阶级。但是,很多士大夫成员,可能在财产上一贫如洗。士大夫更主要的特征是读书人,是古代知识的拥有者。强调这一点,士大夫更应该归纳为知识群体。同时,士大夫又是官员的来源和去处,从而士大夫又与官员存在交合关系。有学者概括士大夫是士林、官场和地主的“三位一体”,由此则可以证明,士大夫既不是士林,又不是官场,更不是地主。士大夫是拥有知识的群体,所以在当时的理论上具有解释权,因为政治理论就是意识形态,所以他们对于朝廷的政策、行为也有评论的能力与影响力。如果笼统地总结,可以认为士大夫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精英的集合体。他们有社会理想,有政治热情,熟悉法律及其原理,明了社会疾苦,甚至不乏管理才干。自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传统的贵族阶层被消灭以后,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士大夫就成为中坚力量。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的政治领袖与士人阶层的成功合作,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变,告别了贵族政治,中国迎来了崭新的时代。

面对功臣集团,皇权与士大夫群体再一次进行合作。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结束功臣政治的转折期,正是汉武帝时期,广泛采取了从社会上选拔人才参与政治的政策和制度。察举制是董仲舒提出、汉武帝采纳的选拔官员制度,它规定:20万人口以上的郡国,每年给一个察举名额,40万以上的给两个名额。为什么汉武帝时期采取新的察举制度?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功臣政治衰落,需要一个更有活力的选官制度取而代之。

功臣集团的陨落具有必然性。其一,功臣集团相对于全部国民而言,自然是一个极小的存在,即使是对于士大夫群体而言,功臣集团也是一小部分而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普遍增加,但是功臣集团的成员却只会不断减少。以西汉的情况而言,功臣“子孙骄逸,多抵法禁,殒身失国”。一方面是他们行为不端,另一方面,法禁趋严。根据史书的归纳,汉高祖封列侯143人,但是到了文、景时期,仅仅剩下了4家。所谓法禁趋于严密,自然显示了朝廷(皇帝)的动因。其二,功臣子孙也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在读书入仕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的时候,或许就有功臣子孙不屑于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过活,成为人人鄙视的啃老族。相对而言,士大夫群体的崛起同样具有必然性。一方面,士大夫更具有社会代表性,他们是皇帝体现全民皇帝性质的更佳对象。另一方面,和平时期,士大夫群体读书入仕,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和更大的优越性。

无独有偶,唐高宗打掉了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之后,也在选官制度上加强了科举考试的力度。汉朝的选官制度举孝廉是汉武帝时代大力推广的,唐朝的科举制度在高宗、武则天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展现,一个王朝的盛世景象开始酝酿。

结束功臣政治,挺进新时代,历史正是这样演进的。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