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俄罗斯国家的兴衰规律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和启示?(2)

张文木:俄罗斯国家的兴衰规律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和启示?(2)

记者:俄罗斯既有战略收缩底线也有扩张极限,那么,俄罗斯国家绝对目标是什么?您认为俄罗斯国家绝对目标与其国家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张文木:俄罗斯人似乎是当年蒙古人的再造。不同的只是俄罗斯民族国家诞生的地方正是蒙古帝国结束即蒙古人扩张极限的地方。由于西面对手的强大,俄国诞生的起点即底线(基线)也不幸地成为俄罗斯向西继续扩张的极限,这似乎是对俄罗斯在蒙古统治下所经历的苦难的有意补偿,蒙古人衰落后在东方留下的巨大的几乎没有对手的政治真空地带,又为俄罗斯折头向东的国家扩张运动提供了现成且无须太多苦战就可得到的巨大空间。

然而,俄罗斯民族毕竟不是中世纪的蒙古部族,它是与欧洲工业文明同步成长起来的近代民族。彼得大帝在俄国最接近进入波罗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这意味着俄罗斯人决意不走蒙古人的陆上帝国的道路,而要走英法式的海上帝国道路。

与明治天皇给后来的日本戴上一顶看似威风却让日本人扛不起的“大东亚”目标的后果一样,彼得大帝这一目标选择也在俄罗斯人面前降下一块无力推开且必须终生顶着的巨石,并使他身后的俄罗斯人陷入终不能解脱的“西绪福斯”悖论之中。

行百里而半九十,功亏一篑,是“西绪福斯”的天定命运,这似乎也是俄罗斯人的天定命运。俄罗斯的版图如此深远地嵌入内陆以至每当俄罗斯人接近其海洋目标时,他们也就耗尽了力量。

俄罗斯在诞生之初就面对着一个空旷的东方,而彼得大帝给俄罗斯又定下了一个必须进入大海的目标。这与美国诞生之初的形势既相似又不相似:美国独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空旷的西部地区,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完成西部扩张之后,尤其是完成了南北统一之后,美国也就获得了在北美洲的主体地缘政治板块位势。也就是说,此后的北美洲大陆没有一个能与美国构成同级别对称较量的国家。面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漫长海岸线又使美国天然成为一个海洋国家。俄罗斯国家在打通西进大西洋和南进地中海、印度洋的道路上受到了英法等强国强有力的拦截,这迫使俄罗斯国家向着太平洋奋力扩张并由此形成过于巨大的陆上版图。由于俄国陆地版图过于巨大,以至它必须应付的对手过多,战线过长且地域分布广泛,这就反倒对俄罗斯容易形成巨大且广泛的力量牵制,并使俄罗斯与“西绪福斯”一样,有了越扩张就越脆弱的特征。特别是扩张至其极限的俄罗斯最易受到来自边缘地带的强国攻击。

对于俄罗斯国家来说,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悖论:为了弥补其本身的脆弱并避免外来攻击,俄罗斯国家只能尽力扩张其版图,而越扩张其对手就越多,因此产生的力量消耗也就越大。

俄罗斯面临的欧亚大陆与美国面临的北美大陆不同,欧亚大陆对俄罗斯来说几乎是无限大因而也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得了的大陆。马汉说:“在俄国境内,只有距离本身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可以限制力量运动的自由与充分程度。”过大的版图——与过胖的道理一样——恰恰成了俄国自由调动自身力量的包袱。1973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与周恩来等谈话时说到这一点:“苏联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它野心很大,力量不够。切忌不要忘记凤姐讲的话:大有大的难处。”

为了弥补其地缘政治上以“有限对无限”的天然缺陷,俄罗斯国家只有用帝国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代理人的方式,辅之以均势的方法实现其战略意图。但帝国体制也有其不可克服的“西绪福斯”缺陷,即不能让属国坐大,因为属国坐大意味着霸主国家将对其失去控制;但属国不强大,霸主国家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这与美国要称霸世界面临的既要控制世界又无力控制世界的尴尬处境一样,这样便出现这样一种带有规律性现象,即欧亚大陆国家的大小与距离俄罗斯中心远近成反比:离俄罗斯国家中心的距离越远的国家版图就越大并对俄罗斯越具离心倾向,比如西面的法国,西南面的土耳其、南斯拉夫(甚至阿尔巴尼亚)以及东南面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

正是上述近乎天体物理力学的规律,致使俄罗斯从彼得大帝以来迄今面对近在眼前的出海口,只能徒唤无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俄罗斯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太多的土地,那它便不可能从上帝那要到太多的海洋。

记者: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俄罗斯不能形成广泛的海权?

张文木:是这样的。俄罗斯人注定与大海无缘。在此,需要提前预警的是,鉴于“北极冰盖在最近30年以每年15%~20%的速度缩减”以及“北极冰盖迅速变薄缩小,日益减少的海冰增加了北极航运和资源开采的可行性”等现实变化,作为“北极航道”主体并横亘于漫长的俄罗斯北方边境的“北方海航道”将在世界物流运输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04年11月,第四届北极理事会推出《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北极冰盖在最近30年来以每年15%~20%的速度缩减,在中心区甚至达到40%。报告估计到21世纪末,北极夏季将出现无冰现象。如果这一预计成为事实,那么,这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北美加利福尼亚的金矿发现曾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将再次动摇现有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力学结构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特点及建立其上的国家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压力。与澳大利亚南方没有工业大国存在的地缘政治条件不同,沿北极航线的均是欧美工业大国,因而北极气候变暖在使俄罗斯直通大洋的暖港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必然引起英美国家与俄罗斯在北极航线控制权及沿线资源开采权上的冲突增多。正如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必然引起英法国家与俄罗斯在地中海的争夺与冲突一样,北极航线的解冻将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安全压力并因此大大改变俄罗斯的国防结构,这与曾为中国安全提供绝对保障的东海在被拥有蒸汽动力和远航技术的西方人征服后所引起的中国安全“后院起火”及中国海军由此出现的情形非常相似。鉴于俄罗斯人口增长速度过于缓慢以及北方边境的过于漫长,这种新产生安全压力对未来俄罗斯来说——与中国相比——将是难以承受的。

记者:如果北极解冻,它恐怕也要对中国安全形势产生同样的重大冲击。

张文木:不错,北极解冻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它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从积极方面看,北极解冻和中国崛起的现实变化将使俄罗斯乃至日本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的需求增大,中国在东北亚的地位日益增强,中俄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有了更好的基础。而北极航道通航时间日益延长,将提高白令海峡的战略地位,这迫使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外交更加聚焦以白令海峡为中心的白令海区,中国成了日本的“后方”,美国在不放弃南海线路的前提下,如果国力不再衰落,将需要腾出相当的精力从南海线路移至白令海线路。届时台湾在美国、日本等地缘战略中的地位将会下降,中国东部安全边界就会进一步向东拓展,届时——台湾可能已经回归中国,如果没有——台海统一及南海问题解决的条件将更加成熟。这是有利的方面。

从不利方面说,气温上升也导致中国海平面的抬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发表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报告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平均升高幅度均为80~130毫米。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但海岸带海拔高度普遍较低,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周边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学者推测:海平面上升100厘米,长江三角洲海拔2米以下的1500平方公里的低洼地将受到严重影响或淹没;海平面上升30厘米,渤海湾西岸可能的淹没面积将达10000平方公里,天津全市泛滥面积将占全市面积的44%,其中塘沽、汉沽被淹面积达100%。

海平面上升至极端水位时,它将对中国东部沿海经济“黄金地带”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再考虑到在这一地带分布比较广泛的核电生产,那这种打击就不仅仅限制在经济层面,而是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无法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如果以日本“3·11”大地震为场景,那这只是未来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东部沿岸造成灾难的冰山一角,届时历史将再现《淮南子》中描述的“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场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岛屿本身可以拥有面积从领海至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各类海域。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所属岛屿超过600个,其岛屿海岸线超过14000公里。我国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同时,我国拥有面积不足500平方米的岛屿1万多个。海平面上升后由这些岛屿产生的专属经济区及连带主权利益,将大为受损,与此相应,在相关海域的国际岛屿之争也日趋激烈。在海平面上升的场景中,我国东部特别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江苏浙北一带的陆地沿海线大面积西退,与此相应,中国东部海域则大面积扩大。海水向中国中原腹地浸入至北京附近,以泰山为中心,山东可为海水包围并成孤岛。这些将导致中国东部海域纵深加大,并对中国海防造成极为巨大的压力。届时,中国海上协调力量必须相应地加强和扩大、海军军种的比例在目前军事改革中必须做相应的提升。如此一来,重新认识毛泽东提出的“三线”布局,大幅提升西北、西南的军工装备生产能力,在沿海一线为海水突破后,西北尤其是西南军事能力托底作用将尤显迫切。

当然,气候变暖以及北极解冻可能引起的上述变化目前尚属未来学意义上的推算,因此,我在此只是提出上述问题,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的结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