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复兴(4)

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复兴(4)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爱国视为“天职”,树立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破除动摇和削弱人民主体地位的不良倾向,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关键人群。

陈来: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观有几个“先于”,如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这些“先于”今天还是要坚持。今天我们讲“以德治国”,还要讲“以法治国”、“依法治国”

传统价值观的四个特色

中国传统的具体的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的观念有很大不同,整体地讲,我们的特点叫“责任先于自由”。

第一,中国人很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那一份责任,是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范围里提出的。西方近代是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天下大事不是我的责任。

第二,“义务先于权利”。近代西方社会非常强调个人的权利,但是中国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里强调义务,“仁义礼智信”中也包括了义务。

第三,“群体高于个人”。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为本,中国的“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群体为本,群体是高于个人的。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中国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第四,“和谐高于冲突”。人类文化史充满了冲突、斗争、流血,但是中国文化比起西方文化,更强调人间的和谐,以“和”为贵。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宗教战争。甚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都在西方,日本近代也接受了西方的那种帝国主义文化。古代中国也有个别皇帝到外面搞侵略,但总体来讲,这是违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的,也是受到批判的,中国是“以安土为先”。

传统价值观需要现代性的转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有几个“先于”,如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我认为,这些“先于”今天还是要坚持,但是不要把它变成“忽视”。比如,今天我们讲“以德治国”,还要讲“以法治国”、“依法治国”。

再比如讲“以民为本”,我们古代倾向于认为民生比民主更重要,总是认为民生是最基础的。上一届中央政府已经提出“以民生为先”,要将这一传统价值观加以现代性的转化,那么民主要加强,法治也要加强。

此外,孔夫子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比较重视公平和平等,认为平等比财富重要,但是经过了人民公社时代,经过了“文革”,对均平的这种价值追求,也不能变成“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能变成穷过渡、穷平均主义,而完全忽视社会发展。否则,这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还是有距离的。

中国的传统美德形成于西周春秋时代,定型在孔孟早期儒家思想。春秋后期比较流行的道德,一个是“忠信”,一个是“仁智勇”。“义”在春秋时的地位不太突出,墨子很突出“义”,影响到孟子,孟子就把“义”提高到跟“仁”并列。“仁义礼智”再经过汉代推崇,加了“信”,由此成为历史上中国人道德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仁义礼智信”。“孝”不在“五常”里,可是没有人能够否认“孝”在中国人的道德生活里面占有重要而且非常突出的地位。

在古代,不管是“忠、孝”,还是“仁、义、礼、智”,每一个道德的条目,既有特定的、具体的意义,还有扩大的、普遍的意义。比如,“忠”的特定意义是指君臣关系中臣的道德——能够犯颜直谏也是忠,还指忠于政务、忠于社稷,到了春秋战国还指尽心为人。

孔子还讲“仁”,把“仁”变成人与人基本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德;“义”就是要坚持道义;“礼”本来是强调仪式、礼节,作为道德就是要遵礼、守礼,要守礼敬让;“智”,则要求明智明辨。

除了这些道德条目以外,还有很多跟它们有密切关系的养成功夫,比如克己、反身、正心诚意、慎独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代到近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不同时段一直都被提倡,作为当时基本的社会道德。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和转化,在近代以来也一直是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共同关切的一个论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几十年里,我们对这些传统美德重视得还很不够,有时漠视甚至不恰当地批判其中某些品德。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现代社会对于个人的道德要求增加了,比如说要爱国、守法,这是近代国家和社会发展在个人公德方面所提出的一些新要求。当然,价值的范围有时候比较广,很多价值并不是道德,比如说自由、平等。现在所强调的讲道德、守道德,都是要落实在个人身心实践上的道德,这是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在理论上要讲清楚的重要之点。2001年国家公布了“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开始突出强调中华传统美德;近年讲的加强道德建设、形成道德规范、树立道德理想,都是主要就个人道德讲的。

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提出三组内容,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就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跟中国文化、中华美德的关系。我认为,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文化的主流基本价值观作为基础、源泉、命脉。习总书记2014年就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以中华传统价值做基础,他讲了六条,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具体的操作,一定要从个人基本道德做起,只有这样,道德和社会风俗的改善才能有一个扎实的社会基础,遵道德、守道德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摘自2016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陈瑛: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爱国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与活动;是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认可的价值准则。中国人民尤其爱国,视它为“天职”,把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和核心,如今,它又成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首先就要热爱我们祖国的山河大地,大海蓝天,热爱她的森林草原和每一寸土地

这不但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海天辽阔,山河壮丽、地大物博,而且她是世代中国人民的生存空间,是生长养育我们的物质资源,更是我们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可靠保障。对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海空,我们都怀着深切的感情,坚决保卫她的主权完整,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爱护她、建设她,让她变得更美丽、更富饶,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她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一向珍惜自然和一切物质财富,厉行节约,主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古以来就尊重生态,重视保护资源环境,主张要“天人合一”“民胞物与”,这些远见卓识,早已被今天世界的人口膨胀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以及被江河水系的污染和严重的雾霾天气等等现实所证明。我们必须发扬我们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发扬我们民族重视生态环境的好传统,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水更绿,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热爱中国人民

人民群众历来是国家的主体,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利益总是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爱祖国必须爱人民。古人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我们爱国爱民,不但要尊敬我们的先辈,更要爱同自己一样生长在祖国大地上的父老乡亲,师长朋友,爱这里的每个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就像我们今天的社会秩序,没有千百万解放军战士和公安队伍,怎么能够保持安定?再如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用水用电,没有无数工人农民的支持,又怎么能够如此方便地供应?我们必须饮水思源,怀抱感恩之心,关怀之情,努力回报人民群众,尽心竭力为他们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富裕,更美好。爱国爱民要从学习我们身边无数的英雄模范做起,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光辉事迹给我们做出榜样。古人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刘向:《说苑·政理》)。我们的爱国爱民更要从“孝老爱亲”做起,友善地对待我们的每个公民,不分民族和职业,不管熟悉不熟悉,不管住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山沟和边疆;更不管他是有势有钱的官员商人,还是位普通工人农民,都要一视同仁;尤其是要关心爱护那些鳏寡孤独和弱势群体,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当然,我们爱国爱民,最首要和最基本的就要全力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干好每一件工作。尤其是当社会上发生了各种突发事件和巨大灾害之时,我们必须挺身而出,不计报酬,不畏艰险,自觉地把自己的劳动,同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为人民造福。

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我们记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被人任意欺凌践踏,人民群众备受压迫剥削,生活饥寒交迫,但是她竟然在几十年内实现了沧桑巨变,奇迹般地迅速崛起。我们懂得,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在中国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次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现今,在这个全球动荡不安、多事之秋的世界上,我们的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安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科学技术迅速提高,“神舟十号”九天揽月,“蛟龙号”下海五洋捉鳖;拥有了全世界不可忽视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繁荣富强康乐的境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狠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深化各个方面的开放和改革,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爱国,我们就要更加热爱党的领导,更加坚定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将我们的一切力量和智慧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全面深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成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是中国人民的心愿;而真正的爱国,就必须敬业,人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劳动,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就必须时时处处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待人处事。更不必说,真正的爱国,一定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亲友同事,善待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个统一的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说,爱国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目的,在其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紧紧抓住这一项,或从这里入手,也就容易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局,全面深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爱国的价值行为准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里首先需要不断学习,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继承先人的爱国精神;向爱国模范和先进人物学习,从古代的爱国英雄模范,到今天的道德榜样,经常用他们的榜样和事迹教育和鼓舞我们。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为了给国家制造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毅然辞去欧洲南方天文台待遇优厚的工作,1994年回国,“一家三口挤在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工资降至原来的四十分之一”的艰苦条件下,攻克科学堡垒,做出重大贡献,这些模范是我们爱国的好榜样;学习国内外大势,仔细体察国家与我们个人之间的利益攸关和命运共同,体察我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安宁幸福,无一不与国家的发展相关。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而喜悦,为我们祖国前进中遇到的每个困难和挫折而担心,感恩、知恩、报恩,这样我们就会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同人民结合起来。这一点在和平时期很容易被忽略,因此也更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努力。通过学习,也就增强了我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当然,这里的学习,最根本的还是在实践中学。然而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真心实意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摘自2015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