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不少高校都很关注“转型”问题。您认为高校为什么要推动转型,怎么推动转型?
杜玉波:高校为什么要推动转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所依存的这个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在转型。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相应调整。“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推动转型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要坚定,不能动摇,也不应当有疑虑和观望。
推动谁来转型?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所有高校都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但具体到高等教育内部来看,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2000年后新建的这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的紧迫性相对要更强一些。因为从面上来看,这些学校存在的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比较突出。
转型转什么?不是“挂牌”,不是更名,不是学校升格,绝不是说换个名或者升一格就叫转型了。转型的核心是结构调整和内涵转变,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具体来说,就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上转。
怎么推动转型?关键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在关注和支持地方高校以联盟等形式推进转型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转型发展的方式。国家层面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典型引导。顶层设计方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转型的思路方向和关键举措。政策支持方面,通过招生计划、师资培养、合作办学、财政倾斜等措施,重点扶持奖励那些在体制机制上有突破的高校,推动省级政府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这里,我还要特别说两句话:一句话是转型的主要责任在地方。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有很大差异,省级政府应当对本省、本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和高校的布局规划做出设计,调动省内资源支持本省高校的转型。另一句话是转型的主体是学校。每个学校转型的规划和方案,都应当由学校自己确定,这样既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在转型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也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一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应当重点解决好哪些问题?
杜玉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以专门文件印发下达。《总体方案》指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这就明确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的指导原则和建设方向。“十三五”规划也指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我理解,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最根本的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要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当前落实好《总体方案》和“十三五”规划,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解决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是国家的大局,是第一位的问题。二是解决中国所有高校都要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内在动力问题,这是让所有高校都能感到有希望、有奔头,办学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三是解决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问题,这是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对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具体来说,一是突出学科导向。以学科为基础,面向学科建设水平高、具备较好建设条件的高校,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重点建设,通过一流学科重点突破,带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二是改革遴选支持方法。充分依托第三方评价,参考借鉴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评价要素,综合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成效、办学质量、重要贡献和国际影响力等情况,采取认定方式确定建设一流学科的高校,重点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三是打破身份限制。设立高水平准入门槛,建立公平竞争的遴选机制、有进有出的激励约束机制,始终保持一流学科建设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新、扶需扶特,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学科体系,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四是强化质量管理。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能力,完善经费管理方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时动态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建设的绩效评价、周期结束后的总体评价,强化过程管理,建立退出机制。总之,没有固定身份,没有一劳永逸,一流建设永远在路上。
(记者 石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