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明:坚韧、美丽的东方女性——女书、自梳女、惠安女、摩梭女品读(5)

摘要:女人怎么活?普通女人怎么活?最底层的女人怎么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女人世界,品味东方女性多彩人生。我们从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看到,她们用自己的坚强、不屈、承受各种不公平的压力,在大山底下、在石头缝间,顽强绽放。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自信、自强。以自己的美丽、勇敢、智慧、奉献,留下一座座可歌、可泣、可敬的丰碑,给我们留下一笔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二、自梳女——中国近代工业最早的打工妹

在国外研究者眼中,中国一般有有四大妇女问题,一个是中国女书的问题,一个是广东珠三角的自梳女现象,还有一个是福建惠安女现象,另一个则是泸沽湖旁边的摩梭女现象。

自梳女不结婚,自己把自己头发梳起来,这些女人一辈子没嫁,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家中。福建惠安女是一种畸形的结婚。结婚,但是夫妻不见面,夫妻一年之间见面是黑天见面,所以夫妻两个都不认识。惠安女的最大特点表面上看是她的服装,其实她内在的文化是特别能吃苦耐劳,她把男人干的活全顶起来,惠安女是整个天。女书、自梳女、惠安女都是属于封建社会下的女性生活现象。而摩梭女是母系社会,是另外的一个社会形态。整个家庭结构是老祖母,姨和舅舅,没有爸爸,妈妈也叫姨。这四种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属于东方女性的特点,常常是毁灭牺牲自己。这种文化,也是不同方式的一种抗争。

我们先说一下最后的自梳女,番禺、顺德的自梳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的打工妹。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久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履行仪式后,该女子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不能在母家去世。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

姑婆屋是她们自己花钱买的,有钱的买下之后,所有姑婆都在里面度过最后的时光。最后的时候,也要有人为她处理后事,于是,她会认一个干女儿,给她养老送终,她的遗产可以传给这个女孩子。

“梳起”是一个人生符号,就是向社会宣告我不嫁了,我已经自己嫁出去了。自梳之后要恪守梳起时的誓言,如果违背则为世人所不容,这带有宗法性的约束,很严格,真要是违规谈恋爱的话甚至要受到沉塘的惩罚。根据我们的调查,有的村子里大部分女人都自梳了,男人娶不到媳妇,然后再上别的地方娶去。自梳女严守贞节,一般都是家里的老大,帮爸爸妈妈养家,带弟弟妹妹,她是自立的,对家族有功劳。

最早的时候,南方有一个习俗叫“不落夫家”。就是结婚以后,三天回门,回到娘家之后一般就不去夫家了,除了过节丈夫去接一接,过完节又得送回去。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落夫家”呢?有了小孩之后。这就有悖论了,既不让回夫家,又让有小孩,就是这样,这个习俗可能从明清就开始了,到了清末民国很流行。

这是个文化背景,当时番禺、正德那一带没有几个人嫁出去,都自梳了。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去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没有近代工业就没有珠江三角洲的这一代自梳女,兴起的民族工业为自梳女提供了平台和舞台,她们可以自由自立,她们为家族、为亲人付出了一生,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也付出了她们的历史功劳。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