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路径选择(2)

核心提示: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理念是破解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双重风险的关键,也是引领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其中制度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主要靠两方面:一个是经济制度;一个是政治制度。

第三波,西亚、北非危机。现在动荡不安的西亚、北非这些国家,诸如:利比亚、突尼斯、也门、叙利亚、埃及,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有一段快速发展。这些国家的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比中东周边国家要稳定。石油、矿山等资源条件比较丰富。资本也比较充裕,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当时是信任的,有大量的外资进入。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这些国家达到了世界的上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其发展方式并没有转变,不适应一系列新的变化。特别是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这些国家的经济承受不住。并且,在经济危机中,其原来长期存在的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社会矛盾、军事危机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全面动荡。现在算下来,也有将近20年了,这些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穿越,而且其危机什么时候能渡过,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时间表。

(二)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达到了世界上中等收入的水平。那么,我们怎么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怎么能够穿越过去?这是我们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需求发生了变化;另一个方面,供给发生了变化

第一,上中等收入阶段,供给方面的变化。上中等收入阶段,国家的供给侧也就是生产方面,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各种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主要有四大方面的成本。一是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人口红利减少、工资水平提高、工作成本增加,特别是人口结构,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提前到来,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近20%。一般情况是,国家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到了一定层次,老龄化开始出现。而我们国家是在生活保障、福利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对我们来说,压力更大。

二是各种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由于生产规模扩大,需求提高,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肯定是普遍上升。

三是技术进步的成本。穷的时候,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更多是要依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在技术进步中是最关键的,同时也是成本最高的,它的投入期大、风险大、周期长。

四是环境成本越来越大。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环境本身也越来越脆弱。2015年秋天,我们去河南,当时郑州一带雾霾很严重。我问原因,说是秋天农民烧秸秆。我就想,过去的农民不烧秸秆吗?也烧,年年烧,可是,怎么没有雾霾啊!一入冬,我们去东北,东北也有雾霾,为什么呢?有分析说,刚入冬,开始取暖,各种锅炉开始转起来了。那过去东北的居民入冬不烧锅炉、不烧煤吗?为什么没有雾霾啊!就是经济到了一定阶段,整个生态、自然环境的承载到了边缘

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就要求这个国家的增长方式加以改变,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增长。否则,就消化不掉这些成本,经济就不可持续。倘若消化不掉这些成本,从短期看,这些成本就进入物价,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从长期看,成本高,消化不掉,物价就高,就会丧失市场竞争力,拿不到订单,经济增长速度就上不去,经济不能持续。经济长期停滞,进而带来高通胀、高失业。

第二,上中等收入阶段,需求方面也会发生变化。需求,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穷的时候,需求膨胀,经济短缺,所以富国企业家很羡慕穷国企业家,觉得他们很幸福,可以不用关心销路,只要生产出来,门口一堆人在那儿排队抢购。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则会出现需求疲软。

从投资来看。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就是教育和人的健康的投入,那么人口素质就不高,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就弱。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如果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那么其产业结构就没有升级的空间。产业结构不升级,在原有产业结构水平不提高、技术不变革的情况下,只要扩大投资规模,那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其结果,就是劣质产能严重过剩,不可持续。由此,就出现了有钱投不出去的窘境。就是说,虽然居民收入提高了、银行存款增加了,但是银行拿着大把的钱,在市场上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因为创新力不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不够,没有新的投资机会发现,没有新的产业领域开拓。

从消费来看。如果这个国家在这段发展期间,不能做到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全体社会成员不能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福利,结果是大量的钱给了少数人,他不花钱;大部分人想花钱,却没有钱,越没有钱,越不敢花钱。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就普遍下降。其结果就是消费需求疲软。与此同时,消费产能在扩大,生产在发展,这样一来,消费品严重过剩、产能过剩。

投资需求疲软、消费需求疲软,带来的问题就是经济过剩,结果就是经济停滞、高失业。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无论是供给方面的变化,还是需求方面的变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都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方式必须根本改变。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困惑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分析。国民经济总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叫做总供给;一个叫做总需求。总供给,就是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能生产出多少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总需求,就是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能有多少钱去买东西。一个健康的经济运行,供给和需求大体相当,即便失衡,不能太严重。如果出现严重的失衡,一种情况:供给不足,需求过剩。流动中的货币严重超出了可供人们选择商品的量,就是过多的货币在追逐不足的商品,那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另有一种情况: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就是过多的商品在追逐不足的货币,那就是销路不畅,产能过剩,经济萧条,就会出现高失业。宏观经济调控,就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特别是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努力把供给和需求这两个量失衡的程度,控制在国民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供给和需求这两个量相等是理论上的一个假设,在现实中,不可能相等,宏观调控要做的是使其失衡的程度得以缓解,尽可能地使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不至于出现严重危机。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