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路径选择(4)

核心提示: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理念是破解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双重风险的关键,也是引领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其中制度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主要靠两方面:一个是经济制度;一个是政治制度。

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宏观政策手段作为松紧搭配的总格局,它的目标是有差别的,方向也是有差异的。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增长,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通胀;财政政策的方向是积极的,是扩张的;货币政策的方向是稳健的,是收紧的。因为宏观这两大政策方向不同、目标不同,相互有可能矛盾,使政策的效果受到一定的损害。

(三)在政策的有效性和风险性之间,宁可控制政策的风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果是全面扩张,那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不敢;如果是全面紧缩,那就是紧缩性的财政和紧缩性的货币,我们同样也不敢。因为我们既有潜在的通胀压力,又有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威胁,双重风险并存。那怎么办呢?就采取松紧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相互矛盾、相互抵消,但是会降低宏观调控可能发生的风险。

倘若双重风险并存的情况下,赌一头,就是为了治理这重风险而导致另一重风险的加剧,如果下这个注,可能治理这重风险很有效,但是同时引发另一重风险,酿成新的危机。所以,我们要两重风险兼顾,在政策的有效性和政策的风险性这二者之间,我们宁愿首要地控制政策的风险性。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这个思想,叫做稳中求进、稳字当头,风险控制是最要紧的

(四)松紧搭配政策组合的上线与下线。虽然是双重风险并存,但它的严重程度可能有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双重风险的变化,有的时候,可能通胀压力更大;有的时候,可能经济衰退的压力更大。那么,根据其严重程度的变化,以及对国民经济威胁的严重性的变化,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会在松和紧之间有所调整。因此,就要有一个松紧调节的幅度,就是考虑上线与下线,对于我们国家现在来说,尤其是要考验下线,要保增长。

其一,松紧搭配政策格局的上线。要考虑到,速度到一定程度通货膨胀可能上来,那么国民经济能承受多高的通胀压力。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控制经济增长率这个政策目标时候的一个重要根据。

其二,松紧搭配政策格局的下线。就是控制经济增长的最低速度,最起码要达到多少。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考虑就业目标。其他条件不变,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经济增长1%,带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要确定经济增长的下线,要考虑这个带动率,考虑有多少就业人员要安排,考虑到社会承受失业的能力,来确定增长速度的下线。

总之,控制增长速度的上线和下线的时候,考虑的因素很多,最核心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上线,要考虑承受通胀压力的能力;一个是下线,要考虑承受失业率的能力。“十三五”期间,松紧搭配的政策目标是GDP平均增速在6.5%以上。

五、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一)关于6.5%经济增长速度的考量。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讲到6.5%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专门讲到要考虑三层面的因素。

第一,首要考虑实现全面小康这个目标的要求。全面小康有一个要求,GDP的总量2020年要比2010年按不变价格翻一番,达到90多万亿。10年翻一番,要求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7.16%,平均大概要7.2%的速度。2011年-201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8%左右,这就意味着,后五年平均每年的速度不需要7.2%了,只要不低于6.5%,2020年就能如期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

第二,考虑调结构的需要。经济增长速度太快,意味着需求膨胀,进而意味着价格上涨。如果是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销路非常好的时候,那个劣质产能就调不动,去不掉,也没有必要调。而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降成本、去产能,调结构。这种情况下,增长速度太快、指标要求太高,各地没有空间余地调结构。如果增长速度上去了,通货膨胀下来了,什么东西都能卖得动,就没有必要调了。因此,考虑到调结构的要求,我们把速度降下来。我们这几十年平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前几年平均8% 以上,现在把它降到7%以下,是为调结构留出更大的空间。

第三,考虑稳增长的要求。稳增长核心是保就业。现在要保证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5% 这个水平上,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6.5% 以上的水平。

可见,6.5%的速度对于长期增长目标,全面小康目标来说,能满足;对于调结构来说,能适应;对于稳增长、保就业来说,有要求。这个指标一旦定下来,宏观政策的力度就好办了。就是围绕着6.5%,只要低于6.5%就开始出手刺激举措;只要是高出6.5%,如果高到7% 甚至更高,松紧搭配的政策朝着紧的方向倾斜。

(二)恢复宏观经济均衡的两种方式、两个方向。第一,宏观经济失衡,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现了不均衡。那么,使其恢复均衡,可以有两种方式、从两个方向去发力。一个办法是,从需求这边。需求疲软,那刺激需求,让它慢慢恢复均衡;还有一个办法是,从供给侧入手。需求疲软,那改进供给的质量,减少供给的规模,调整供给的结构,完善供给的水平,使供给更能刺激需求、满足需求、引领需求。

第二,需求方面入手与从供给方面入手,两方面做工作的特点不一样。第一个不同。需求管理政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短期就见效。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向流通中或者注入大量货币,或者回笼大量货币,需求流通中的购买力马上就能有变化。而供给方面要采取办法的话,动的是存量,动的是产业结构,改善的是企业效率,改善的是产品质量,所以往往是长期的。但是,一旦有变化,它就是根本性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会有所提高。所以说,供给侧入手的调控更具有长期性。第二个不同。从需求方面入手,主要影响的是购买者和消费者,刺激其需求活跃;供给侧方面的干预,主要影响的是生产者和劳动者,影响的是生产和劳动这方面。第三个不同。需求管理一般就是总量,总需求;供给管理带有深刻的结构含义。动供给就要动产业结构、动区域结构、动产业组织、动企业,要提高其积极性,就是影响到更深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总量。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经济均衡问题,除了在需求管理方面,要刺激需求,有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张总需求,消化掉内需不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要朝着供给侧切入,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目前之所以成为突出问题,增长速度之所以下降,需求之所以疲软,内需之所以不足,根本原因源于结构,源于供给侧。投资需求之所以疲软,是因为供给结构的扭曲和不合理,有钱却没有有效的投资机会,投不出去,不敢投。消费需求疲软,不是国民收入没有增长,不是居民收入没有增长,我们平均城乡居民收入,2015年增长7.4%。我们消费疲软,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出了问题,而收入分配结构属于供给方面的问题。

从供给侧入手,主要解决结构问题。解决结构问题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没有企业改革,供给侧怎么能活跃起来;没有市场化的竞争机制的培育,产业结构怎么能真正的调整;没有收入分配机制和政策的改革,消费需求怎么能活跃。从供给侧入手,重在调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这一系列的结构问题。而调结构,说到底要靠改革,靠机制改革才能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宏观调控方式的根本改变,就是从短期的需求管理,转向在兼顾短期的需求管理同时,开始重点向长期的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入手。

(四)改革的关键是创新,其中制度创新是根本。我国经济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变到主要依靠要素效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增长,核心是要创新。围绕着创新这个灵魂,我们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理念是破解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双重风险的关键,也是引领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其中,制度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主要靠两方面:一个是经济制度;一个是政治制度。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