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路径选择(3)

核心提示: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理念是破解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双重风险的关键,也是引领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其中制度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主要靠两方面:一个是经济制度;一个是政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1998年。在这20年的时间里,除了个别年份,像1989、1990、1991这几年,由于特殊原因,经济增长速度很低,其余大部分的时间,宏观经济失衡的特点是需求膨胀、供给不足,甚至是短缺经济。主要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三次大的通货膨胀,都是在1998年之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具体原因,但根本原因都是一致的,那是一个短缺的年代,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可能去抢购,形成通胀风潮。

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国宏观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就是适度紧缩。收紧银根,控制财政赤字,控制货币供应量。目的是把流通中的购买力管住,防止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第二个阶段,1998年5月到2010年年底。在这十几年里,除了个别年份,像2003、2004、2005这几年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特点是,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出口需求做补充,还可以得到缓解。但是,恰恰在这个时段里,我国先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的出口遭受到严重打击。

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放弃了20年长期紧缩的政策,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到2008年,针对金融危机,我们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刺激经济、刺激需求,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应对内需不足的矛盾,保证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危机的冲击压力。直到2010年10月,我国政府对外宣布,我国从全面扩张反危机的政策轨道上率先退出第三个阶段,2010年以来到现在,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双重风险并存。一方面,有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有严重的经济停滞,需求疲软这样的危机。这是个新问题。

(二)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失衡,双重风险并存的特点分析。第一,两个问题同时在一个阶段上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前两个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一个就是需求膨胀,经济短缺带来的通胀压力;一个是需求疲软,供给过剩带来的经济停滞、经济衰退的压力。就是说,两个问题分别出现在两个阶段。因此,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么是紧缩,要么是扩张,它是清晰的当下的问题则是,两个问题同时在一个阶段上出现了

第二,我国要警惕通货紧缩。从通货膨胀来看。我们实际的通胀水平并不高,我们的PPI已经连续将近50个月是负的,2015年全年大概在负的4%左右。从PPI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不是通货膨胀了。从CPI,也就是消费品价格指数来看,2010年以来,我们的消费品价格一直不高,特别是最近两年,始终在3%以下,甚至很多时期是在2% 以下,2015年我们的CPI就在2%以下。考虑到统计误差,如果一个国家的CPI指数降到了2%以下,这个国家就要警惕通货紧缩了。由此可见,从实际的价格水平看,无论是PPI,还是从CPI,我国都要警惕通货紧缩,在政策上要开始治理通缩

第三,我国经济潜在的通胀压力非常大。治理通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很简单,就是放松银根,增大货币投放,刺激经济,让流通中的购买力进一步的提高,使物价水平提升。但是,我们央行和财政部门,特别是央行货币政策部门非常谨慎。为什么价格这么低,但是对于治理通缩的政策,我们非常谨慎?因为我们经济潜在的通胀压力非常大,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国民经济当中的成本大幅度提高,成本推动的压力非常大。同时,从2008年开始反危机,我们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流通中注入了大量的货币。我们现在流通中的货币大概是130多万亿,GDP是60多万亿。这些钱在流通当中,现在是没有冲出来买东西,因为消费者没有信心、投资者没有信心。一旦将其刺激起来,这些钱同时冲出来的话,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现在,我国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成本推动与需求拉上共同作用的通货膨胀时代

一般地,货币出去之后,在正常情况下,欧美国家是要18个月传导到物价上去。在我们国家,在危机之前,我们做过一个测算,货币出去之后,传导到物价上去是24个月。在危机的时候,这个传导期要拉长,因为越是危机,老百姓越没有信心,投资者越没有信心,越是不敢花。而越是往后拖,我们的心情就越复杂。一方面,我们期盼经济复苏,人们对经济有信心,开始消费、开始投资,走出危机。另外一方面,我们又担心经济开始复苏,因为这些年为了复苏经济,我们大量的钱出去了,一旦经济复苏,短期里如果集中冲出来的话,那通货膨胀的压力是极其大的。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使得我们不敢全面地去刺激经济。

第四,在潜在通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现在需求疲软,尤其是内需不足,压力非常大。其一,投资需求疲软的态势非常明显。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投资需求已经连续两三年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率在22% 左右。我国经济增长,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靠投资驱动,并且投资一直在高位上增长。但是,从2011年开始,反危机的政策推出之后,我们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开始下降,一下子降到了15% 左右。2012年、2013年这两年降到了15%以下,是10% 略高一点。2015年、2014年也是在10% 略高一点,这个掉幅是相当大的。

其二,消费需求持续下降的趋势。我们是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来体现这一指标的。在我国,因为人口多,消费量大,增长比较稳健,我国长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一般在15% 左右,但是,这几年持续下降,掉到了现在10% 多一点点,比投资需求的增长率还要低。

现在,出现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这两个方面持续下降的趋势。内需疲软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加之国际经济复苏步伐迟缓,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我国的出口受到的挑战、面临的威胁非常深刻,出口持续下降。从2010年以后,净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负的。这样,需求疲软的态势就非常明确了。这就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从平均9%以上,现在降到了不足7%。

由上可知,我们现在要在两个矛盾中来制定我们的宏观政策。既有潜在的通胀压力,不敢轻易地全面刺激经济;又有非常强烈的经济衰退的威胁,也就是需求疲软的压力,需要去刺激经济。那么,在不敢刺激和需要刺激之间,我们怎么选择呢?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政策方面的主要困惑

四、松紧搭配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

(一)重提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进一步全面扩张的政策,是有所收缩的。从政策方面,我们现在提出,大家也都很熟悉了,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个提法没有变,一直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原则上还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最早是在1998年5月以后提出的,当时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经济短缺,开始转为产能过剩,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需求疲软,经济萧条。为了保增长、刺激经济,我们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前20年长期全面紧缩的政策而言,算是一种扩张性刺激经济的政策,主要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次,重新提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反金融危机的全面扩张的政策而言,重新回到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来说,是有所收缩的。

(二)这个收缩的政策是一个松紧搭配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

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还是扩张的,因此,首要目标是稳增长。稳增长的目的是保就业。2016年,大概需要创造1326多万个就业机会,才能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要创造这些就业岗位,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就是经济增长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说到底是要保证内需疲软、外需受挫这种局面下增长的稳定性。2016年,我们的财政赤字在上一年的数字上又增加了5千多亿,达到了21800多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2.3%上升到了2016年的3%,就是欧盟所谓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占GDP的红线。

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来看,不是盲目扩张、不是全面刺激,相对于前一个时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讲,货币政策是偏紧的。但是,在偏紧的政策中,强调货币政策要活、要有效、要准确。基于这样的一个目标,2016年,我们把M2就是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3%,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率也是控制在13%。这个双13%,是比较适中的,不是很猛,也不是非常保守

为什么不是很猛呢?关键是,我们不敢盲目扩张,不敢盲目去刺激经济。如果是盲目扩张的话,我们潜在的通胀压力实际上是很大的,一旦刺激起来,很难收拾。再有,就是如果经济结构不升级、产业结构不升级,没有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味地盲目刺激需求,盲目扩张,形成物价上涨,形成通胀风潮,即便能把一些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但是那等于是使一些劣质的产业继续生存,倘若继续积累这些矛盾,今后处理起来,付出的代价就更大。所以,我们的货币政策表现的比财政政策更加稳健,叫做稳健的货币政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