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希泉: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

邓希泉: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

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力中,上世纪初有两种力量先后迅速崛起,一种是新的社会力量,即以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和青年手工业者为骨干的青年群体的基本形成;一种是新的政治力量,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壮大。青年群体成为社会结构中新增的强大集体力量,不断展现出革命属性和未来属性。

中国共产党通过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以及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青年工作,实现了对青年群体的组织动员、思想动员、情感动员、政策动员、工作动员和服务动员,实现了新的政治力量与新的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以中华民族和中国的独立自主、成长发展和伟大复兴为主要内容的巨大社会变迁。

我们党是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实现巨大历史飞跃的决定性力量

19世纪前叶,中国青年的社会属性开始萌芽,局部、自发的青年工作开始酝酿。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任何一种政治力量或社会力量从来没有形成科学的青年观,从来没有认清青年群体的社会本质与群体价值,从来没有实现青年客体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从来没有通过青年组织来有效地组织青年和服务青年。只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理论体系,才科学地揭示了青年群体的本质属性、社会地位、成长主题、根本任务、主要特征、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等重要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推动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将为新形势下的青年发展拓展新空间、开辟新道路。其中,创新发展是青年发展的本质和第一要务,协调发展是青年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原则,绿色发展是青年发展的要求和规律体现,开放发展则是青年发展的前提与实现路径,共享发展是青年发展的必然和社会支持。

中国共产党以“五四青年”为原型,赋予青年群体新功能和构建青年群体发展的新内涵。19世纪下半叶开始倡导的“少年中国”理念,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担负民族独立和国家兴亡重任的“青年崇拜”理念,虽然把目光投向了青年,但前者的特性无法确定,就难免成为悬浮的世纪之梦;后者无现实路径可以依托,只能陷于虚无的神圣。“五四运动”使青年群体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站在历史前台,由此获得了自身的独特社会属性。“五四青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使青年群体从“年轻人压制”的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为“少年中国”和“青年崇拜”找到了现实路径,实现了青年革命与解放青年、青年创造与创新青年的有机结合。

封建主义力量、农民革命力量和资产阶级力量,都曾自发探索过青年工作,但总体上处在自发、无序、外部力量推动、把青年视为社会变革工具的低水平。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才进入到从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有序、由偏误到正确、由工具到目的、由外部到内部的正确轨道,才找到了一条以政党青年组织为核心、青年运动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以全体青年的解放和发展为对象的青年工作的发展路径。当前,正在进行的群团工作改革,就是要通过不断改善党的群团工作,来更好地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推进共青团改革创新,就是要更好地维护青年群体根本利益,为青年群体扩权,更好地发挥青年群体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青年运动的巨大发展成就已经并将继续凸显与铸就我们党的持续辉煌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青年就是其最热情的接受者、最积极的宣传者和最坚定的实践者。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青年发展自我的思想武器,也成为青年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当代青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对象,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及其积极效应,将通过青年群体的代际更替得以直接显现。青年群体的不断健康成长和发展,是我们党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的有效路径,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青年群体认同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青年群体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当下合作伙伴,又是继续执政的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在党成立前夕,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初步形成——1910年左右,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5万~6万人(刘秀生、杨雨青《中国清代教育史》),1909年,在校学生数约为156万余人,1912年增至约为293万多人(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作为先驱力量和骨干成员,促成了不可逆转的党的成立和壮大。1925年党的四大召开时,党员为994人,共青团员为8000人左右;在党领导和影响下的有组织的工人为54万多名,各地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共有数百万名会员;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与反帝爱国斗争。到1925年10月,党员迅速增至3000名左右。到1926年4月,党员增加到1.1 万名。其中,大多数为工人,其次为学生和农民。1926年11月,3000名年龄稍大的团员离团并成为党员,另有3000名团员兼党员(《中共组织史料(第1卷)》)。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年度发展新党员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的占比超过80%。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