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严密、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创新发展在发展全局中起着引领作用,协调发展构成发展的平衡机制,绿色发展体现着发展的质量要求,开放发展是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现实需要,共享发展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突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对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一、坚持创新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创新的这一论述,把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拓展了创新的内涵,并对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总体要求。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永不停息,理论之树常青。我们要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38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首先得益于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需要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对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做出新的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前瞻性、有效性。

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能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制度创新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相对固定下来,逐步形成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美国能够长期保持全球科技领先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激励科技创新的环境。一方面,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美国,企业不创新就难以生存下去。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在科技创新的萌芽阶段、完善阶段以及工程化、产业化阶段,分别有天使投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创业板市场等,为创新者提供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重视发挥政府作用。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有重大带动意义的创新工程,与企业合力攻坚,带动了全球科技进步。比如,美国政府提出的曼哈顿工程带动了核工业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了航天航空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实施的新能源计划和制造业复兴计划,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我们要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缩小同美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就应当先把他们的做法学过来,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在创新上的协同作用。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富有创新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而更加璀璨的根本原因。当今世界,创新正在引领全球变革,给中国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优势,从各个方面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机遇。“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带动各方面创新,使中国文化和中国创造逐步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加快农村、中西部和社会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过大,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发展差距上。因此,区域差距的本质也是城乡差距。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这是一大亮点。但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仍高达2.7∶1,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成为“十三五”时期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包括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这是中国当前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明了方向,抓住了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发展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条件。目前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权不平等。城市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已全部商品化,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和使用的土地、厂房、设备、住宅等,都允许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而农村的土地、住宅等产权制度仍不完善,农户对土地和房产等的财产权仍未落实。因此,农民就不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的收益。这是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上最大的不平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二是户籍制度中隐含的福利不平等。尽管2.8亿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农村户口身份,他们享受不到城市户口所附加的各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三项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和住宅制度的重大突破,赋予了农村土地和农民住房以商品属性,明确了农户对自己住房的所有权、对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法人财产权,为发挥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为农民在城乡之间自主选择居住地和户籍、通过转让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土地使用权和房产获得财产性收入打开了一扇大门。“十三五”期间,如果能做到以农村土地用益物权为抵押撬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投入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将在城市资本的堰塞湖上打开一个缺口,由此激发出的巨大需求潜力不仅可以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将使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推动城乡收入差距大幅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是结构性矛盾的又一表现,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市政、文化、体育、信息等公共服务满足不了广大人民需要。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原因在于过去主要靠财政投入,财力不足导致发展缓慢。“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改革投资体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使公共服务投资也能获取合理回报。这样,就能把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吸引到公共服务建设上来,对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