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溥:京味儿地理漫谈(4)

摘要:在北京,可能在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胡同里,就曾经发生过影响中国的事件,可能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就曾经住过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让我们跟随陈溥老师,去观察、搜寻这些普通的四合院、小胡同、小街道,去感受那历史的遗存、文化的热度和时空的变迁。

耶律楚材随同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万松老人给他写了一封信,谈什么?谈如何治国、如何治心。按说像治国修身这样的大道理,咱们想一定是洋洋洒洒数万言,实际上不是,老人就写了八个字,叫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就是说要以儒家的学说,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而要以佛学的要求,佛学的境界来治理自己的内心。这八个字耶律楚材一直牢记在心,在后来他整个从政的过程中,他一直实践着这八个字。后来耶律楚材当了元朝的中枢令,就相当于丞相,很高的职务,而且治理过大都。他在这个时候就给元朝统治者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制止了他们乱杀无辜的行为,所以说对元初的政治,对元朝初期的民族和睦、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个应该说和万松老人是不无关系的。

万松老人圆寂以后,人们就为他修了一个八角形的七层的密檐塔来做为他的墓,这就是万松老人塔,这个塔完全是用青砖砌成的,没有什么修饰,非常朴素,但是也极为精致。咱们看看这个塔现在,大家数数实际上是九层,不是七层的塔吗?为什么是九层呢?到了乾隆18年,乾隆又下诏对这个塔进行了重新修整和扩建,从七层修高到了九层,也有人说乾隆不止把这个塔修高了,实际上乾隆是在当时元塔的基础上又包建了一座塔,比原来的塔大了,是把元塔包在里面了。后来在80年代这个塔维修的时候,果然发现了里面的元塔,所以这个塔现在实际上是乾隆包建了一座塔。到了民国年间又对这个塔进行了修整,而且建了山门,这个山门是民国时候建的,这个山门上大家看到有元万松老人塔这样的字样。最近,正在对这个塔进行全面维修,周围一些原来的商户都被拆除了,准备在这里建立一个虽然不大,但是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景点。大家知道,原来在西单附近也有两座密檐塔,就是西单附近有一座大庙叫大庆寿寺,在这个庙里有两座密檐塔,一座九层,一座七层,所以这个庙也常被俗称为双塔寺,大致位置就在现在的电报大楼南边的马路上。可是50年代拓宽西单马路的时候,这两座塔都被拆除了,所以现在北京市内密檐塔只有这一座,应该说还是弥足珍贵的。

讲完了塔咱们来讲这个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北京胡同的根。元大都是经过精心策划、规划以后设计、建造出来的。所以它的规划是很严格,当时元朝的街道分级也很严格,街道分为大街、小街、火巷、胡同四级,火巷就是防火的通道,他比现在的胡同还要大一些。所以当时元朝有384火巷,29条胡同这样的说法。所以元朝胡同是很少的,只有29条。而现在北京发展起来的多如牛毛胡同呢,都是明朝特别是明清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元代有个剧作家叫李好古,他曾经写过一个杂剧叫《张生煮海》,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而且很多剧种都有这个剧目,有的叫“张生煮海”,有的叫“张宇煮海”,都是根据这个杂剧改编而来的。这个杂剧写的是什么?写的是一个读书人张生,他和龙王的公主小龙女恋爱的故事。这个戏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就是张生的书童问这个小龙女,说你们家住在哪,我们到哪去找你呀,这个丫鬟就回答了,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个羊市角头就是羊角市,就在现在的西四附近,砖塔儿胡同就是现在的砖塔北边的这条胡同,砖塔胡同名字一直没变,只是少了一个儿音叫砖塔胡同。这个军巡铺是元代的防火防盗的哨所,在坊巷内每隔300步有这么一个哨所,而若干个哨所就成立一个总铺,军巡铺相当于哨所,这个总铺相当于派出所似的。所以这个丫鬟说你到总铺门前来找我,肯定是在开这个书生的玩笑。但是这一句玩笑的戏词,可以说却透出了非常丰富的北京历史地理信息,也就是说在元朝的时候就有砖塔,在元朝的时候砖塔北边就有砖塔胡同。而且700多年来这条胡同没有改变名字。大家想一想就元大都的胡同,实体保存到今天还很完好的有几条呢?元朝胡同当时的名称留到今天的还有几条呢?从元明清民国一直到当代,都有文献记载的胡同有几条呢?很多专家说只有一条,就是砖塔胡同。所以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的根,很多胡同没有了,很多胡同有也改变了很多次名称。唯有砖塔胡同,700多年来一直存在,而且没有变名。即使在世界上,在咱们国家其他的地方,就像这样存在了700多年而且连名字都没有改的街道也是不多见的。

砖塔胡同不但是非常古老的,而且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当时它是元杂剧的一个演艺中心。大家知道,元杂剧是我国文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咱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文学的几个里程碑。而元曲呢实际上就是元杂剧的基础,元杂剧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根,所以当时的这一带有很多元杂剧的演出场所,当时叫勾栏瓦舍,就这里勾栏瓦舍非常多。很多著名的剧作家、戏曲演员都在这一带活动,像著名的关汉卿、王实甫,包括李好古,包括演员朱帘秀等等都在这一带活动,它对我国戏曲的发展应该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直到明朝中叶,这个戏曲活动的中心才变到了现在的西四南,就是演乐胡同、本司胡同一带。而在明朝中期以前都在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还曾经有很多庙宇,现在在砖塔胡同中部的路南,还有一座关帝庙,因为在路南,所以叫倒座关帝庙,这个庙并不大,但是在明清两代香火都很旺盛。一直到清代以后民国时期才逐渐变为了民居。前几年有关部门把这座庙修了一下,把它的山门修了一下,大家可以看到写的是什么古刹护国关帝庙。应该说,把这个庙修了一下是做了好事。可是咱们看到,他把这个庙上的砖瓦换成绿色琉璃瓦了,这应该说是好事做过头了。因为民间的小庙是不能用琉璃瓦的,过去哪个建筑到什么规格都是有严格制度的,要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就叫逾制。从这个事咱们也可以看出来,就是说修古旧文物还是要修旧如旧,不要自己发挥想象力,我把他修得更好一点,变成琉璃瓦这不行。

在砖塔胡同南边还有一个胡同叫能仁胡同,这个名也挺好玩的,叫能仁胡同。为什么叫能仁胡同?因为在这个胡同里原来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庙叫能仁寺。这个也有戏,爱好京剧的人都知道原来有一出京戏叫《能仁寺》,也有就干脆叫十三妹,他写的是侠女十三妹搭救落难公子的故事。这个落难公子就是住在能仁寺,而现在这个能仁寺已经没有了,只留下了能仁胡同这个名称。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