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溥:京味儿地理漫谈(5)

摘要:在北京,可能在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胡同里,就曾经发生过影响中国的事件,可能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就曾经住过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让我们跟随陈溥老师,去观察、搜寻这些普通的四合院、小胡同、小街道,去感受那历史的遗存、文化的热度和时空的变迁。

到了近代,砖塔胡同和我国的多位重要作家有过关系,咱们先看看最重要的一个作家,就是鲁迅,鲁迅在砖塔胡同84号写下《祝福》。鲁迅是1912年来到北京的,他到1926年离开,在北京的十几年中有4处不同的居所,他到北京先是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在那住了挺长时间,大概六七年。后来他搬到了城北的八道湾11号,这个地方是鲁迅在北京住过的最好的一个院落,院子非常大,有好几个跨院。鲁迅把他的母亲和夫人朱安都接来了,另外和他的兄弟周作人、周建人两家一块住在这,在这差不多住了有三四年,应该说这是在北京住的最好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家庭团聚其乐融融的一个地方。可是呢,到了1923年的夏天,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执,这个争执原因咱们在这不说了。很多人说还是因为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挑拨引起的,反正总之争执起来了,鲁迅愤而离开了八道湾。后来经人介绍就搬到了砖塔胡同当时的61号。砖塔胡同61号很好找,砖塔胡同是东西向的,它走到中间的时候拐了一个小弯,往南拐了一下又往西延伸,这61号就在拐弯的东南角上,现在是叫84号,这是一个很小的,当时就很破烂的院子,原来的门在北边,现在把北边这个门堵上变成了一个小房了。这个院子非常小也很破旧,鲁迅和朱安夫人住在三间小北房里面,总共才有20多米,和八道湾是没法相比了。同时兄弟失和,他的情绪也很低落。但是即使条件这么差,情绪这么低落,鲁迅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日夜奋笔疾书,在这里短短的8、9个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这样一部著作。同时写出了《在酒楼上》《幸福的生活》《肥皂》等许多短篇小说。特别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不朽经典名著《祝福》。9个月以后,鲁迅就搬到了北边,宫门口三条,现在的鲁迅博物馆。除了鲁迅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家曾经在这里住过,他不是住了几个月,而是住了十几年,最后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这是谁呢?就是张恨水。张恨水在砖塔胡同95号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张恨水是我国最高产的作家之一。近代以来,他写的字数据统计有3000多万字,仅仅中长篇小说就达到120多部,他有时候五六部小说同时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可以看到思维非常清晰,这个情节都不能重复,人物都不能混乱。

张恨水是中国近代的一个重要作家,但是解放后对他的评价一直不高。所以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说过张恨水,最近几年,《金粉世家》等电视剧热播以后才知道了他。有人说鲁迅很不满意张恨水,曾经说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对张恨水评价不高。但是,经一些专家查阅《鲁迅全集》,鲁迅从来没有褒贬过张恨水,只有一次在一封信里提到张恨水,是1934年他给母亲写的信,信是这么写的: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两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通过这封信可以看到,可能鲁迅的母亲是个张恨水迷,铁杆粉丝,所以鲁迅看到张恨水的书,就一定买来寄给他的母亲。鲁迅自己或许不喜欢张恨水,没看过。但是,以鲁迅这样嫉恶如仇的性格,如果是他厌恶的作家,他绝对不会寄给自己非常尊重的母亲。因此,看来鲁迅并没有褒贬过张恨水。两位中国近代史上这么重要的作家,只隔了几个门,住在同一条胡同里,这在中国也不常见。但是,他们却不是同时住在这的。他们住在这里的时候,已经相差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非常遗憾的是,现在砖塔胡同95号已经被拆除了。

砖塔胡同还和一个更重要的作家有关系,就是咱们俗称的“京味作家”老舍。老舍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小说叫《离婚》,这部小说就是以砖塔胡同为背景写出来的。小说的主角是老李,老李让同事张大哥为他找一处住房,结果就找到了砖塔胡同。他对这个住房的描写是这样的,房子在砖塔胡同,离电车站近,离市场近。而胡同又比兵马司和丰盛胡同清静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齐一些,最宜于住家。看来,老舍对这里也特别熟悉,他所说的大院胡同、兵马司、丰盛胡同等等,现在都在,而且情况、格局和他所写的完全一样。老舍为什么这么熟悉这里呢?因为他曾经在缸瓦市教堂住过一年多,而缸瓦市教堂位于西四南大街路西,就在大院胡同和砖塔胡同之间。咱们知道,缸瓦市教堂不像其他教堂,很多其他教堂都是哥德式、罗马式建筑,很辉煌,而缸瓦市教堂是一个很平实很朴素的教堂。但是同时,它也是北京西城区一个很重要的教堂。

一街看尽七百年——阜成门内大街

最后,咱们讲一条大街,这条大街就在砖塔胡同北边,刚才我说了,砖塔胡同就是这条大街南面的第二条胡同,什么大街呢?阜成门内大街。现在的阜成门内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到西四十字路口,应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阜成门内大街不长,但是在这条大街上,有许多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有影响的名胜古迹。现在,咱们就从西到东,来看看这条大街。

这条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当时,这不是一座立交桥,而是一座城门,就是阜成门。阜成门在元代称为平则门,明正统元年重修内城九门,正统四年完工,改称阜成门。

阜成门民国时期的城门,比元朝的大很多。除了城门大以外,在城门的前头还修了很巍峨的箭楼。箭楼和城楼之间有瓮城相连,瓮城还有瓮城门、瓮城楼。城门前头的护城河也重新经过了疏浚,而且把木桥换成了石桥。所以,经过明初的整修,北京的九城城门的规格都比元朝提高了很多,非常巍峨、雄伟。北京各城门除了供一般的行人、车马行走以外,还有很多专用用途。比如:德胜门是出兵之门,因为出兵打仗要旗开得胜,所以要从德胜门出兵;安定门是收兵之门,因为已经收兵,战争打完了,要求社会安定;朝阳门是漕运粮食进城的门,所以朝阳门叫粮门;而西直门的门外,一直可以通到西山玉泉山,玉泉山的水非常好,当时皇宫就是用玉泉山的水,水车就是从西直门进城的,所以西直门叫水门;阜成门外直通门头沟产煤区,京西的产煤区,当时北京的各种煤,都是通过阜成门运抵京的,所以阜成门叫煤门。为了谐音,当时在阜成门的门洞里刻了一块汉白玉的梅花,用梅花的“梅”谐音煤炭的“煤”。所以,可以说煤门阜成门,也可以说梅门阜成门,梅花就作为了阜成门的城标城徽。当时有“阜成梅花报春暖”的说法,因为当时是用骆驼运煤进京的,所以听着驼铃的“当当”声响,一股一股暖意就从阜成门流向了北京各地。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