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摘要:自信的形成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基础。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自内涵、本质、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对其的认同,是坚定“四个自信”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自信就其基本内涵而言,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一往无前,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促成目标达成、理想实现、梦想成真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也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所进行的界定。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彰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和历史价值日益凸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里对文化自信地位、特性的阐释,为提出“四个自信”奠定了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自信特点和重要性的确认,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与“不忘初心”的表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担当和坚定意志。

“四个自信”的提出有其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四个自信”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独创,没有照搬他国的模式和经验,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蕴含标识性概念和独特的价值取向、话语体系,也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文化内涵,经受了实践检验,是引领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自主建构起来的,富有效率,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并且具有自我调适、自我更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包含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创造,又适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与趋势,富有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