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达: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摘要:这篇报告主要讲的是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一达老师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研究北京文化大概有40多年了。说到北京的吃,也就是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北京人,他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地激动,“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文化,实际上它也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的代表。特别对于北京人来说,“吃”尤其在乎,下面我们就跟随刘一达老师的讲解来了解一下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刚才说了,见人下菜碟,不是说你是一个老百姓他们就不管不问,只要你进入这个店,往那一坐一样给你敬茶。而且老北京饭馆还有一个规矩叫敬菜,就是说你要一个汤两个馒头照样敬你一道菜,这道菜可能比你的一碗汤和馒头还值钱。

非物质是什么,是魂,魂是看不见的,它是无形中存在的,就是我刚才说的点点滴滴。比如,北京的老字号里面,什刹海边上有一个爆肚张,我到那里采访过那个老太太,真正会做的是那个老太太,她有一绝是什么呢?爆肚讲一个脆劲!现在一吃爆肚软了吧叽嚼半天,爆肚本身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最重要的是它的味道!老太太每天亲自买肚以后,亲自捏,这就是功夫。

前门外有一个会仙居,现在这个字号还有!会仙居的炒肝在老北京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它最早是卖白水杂碎的。当时北京有一张报纸,叫《北京新报》。有一个记者叫杨曼清,这个杨曼清也好吃,然后就跟老板说,你这个白煮肥肠糟践了,我给你出一个小花样,你要做好了,我就给你在报纸上宣传,定能火。后来,这个老板说您教教我,他说你取肥肠里面最好的部位,然后再找最好的黄酱炒一下,煮的时候连着黄酱再加上好的口蘑汤兑上,快出锅的时候,加上两个肝。这个老板茅塞顿开,他真的照着记者的路子去做了,然后杨曼清就在报纸上给他写了一篇文章,吃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会仙居的炒肝就火了。

我为什么要举炒肝这个例子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有绝活,人家有七个绝招:

第一、有专人洗肠子,肥肠又臊又腥又臭,专门洗,洗得非常干净;第二,猪肝一定要肝尖,肝尖是最鲜的;第三,佐料要大胆,黄酱一定要给足;第四,淀粉要选好,勾芡一定要用好的淀粉来勾;第五,选好伙计,这个也很重要,就是认真的;第六,就是雇女服务员,因为老北京的服务员几乎没有女的,刚才说的八大堂、八大居、八大楼,几乎服务员都是男的,它雇女服务员,还得找漂亮的,漂亮的女服务员养眼啊!大家都去了。而且还装上电话了,这也招人啊,打电话就方便了;第七,价钱便宜。就这七招,这个炒肝在北京一下子就火了。所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的老字号除了它们的绝活还有它们的服务。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儿吧。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