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特性

[摘要] 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彰显出鲜明的特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人民精神思想的导向性,以及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优越性。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的基本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内在逻辑,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基本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文化问题,提出新时期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新思路新要求。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论述集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理论性等于一体,具有鲜明特性。理解和认识这些特性,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内在逻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三个自信”,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浓厚的历史传承性:鲜明的民族特色

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是在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体现出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弘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强,又高度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自信源于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标识的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儒论战,各派思想互相碰撞,构建了儒、道、法等思想体系,塑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智慧、精神传统。这些民族智慧、精神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汉字、绘画、建筑、饮食等。尤其是汉字的发明,每个汉字从产生到演变都承载着历史、人文乃至更多的信息,它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经世代流传,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渗透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前行的内生力量。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熔铸着中华民族气魄,构成文化自信深厚的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基于特定的价值体系。任何民族的价值体系都有其民族历史传统的烙印,独特的历史传统、历史进程、历史命运,形成了刻有中国“符号”的价值体系、价值传统。比如中华民族强调“立君为民”、“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强调“积善成德”、“德不孤必有邻”的道德思想;强调“推己及人”、“厚德载物”的人文思想;强调“先义后利”、“舍利取义”的义利观等。这些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讲求入世、关注现实的特质。中华文化立足现实世界与人生思考,探讨宇宙、社会、人生的规律,区别于其他宗教神学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些独特的价值体系都有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价值基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