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特性(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特性(2)

突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现代化建设

文化自信的提出,时至今日有其“自生”、“自发”的内在逻辑。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论述,蕴含着他对当代中国文化最深层的民族自觉意识,同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产物,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重视挖掘和汲取我国古代社会治理经验。历史经验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社会的治理经验寓于其社会文化之中。今天增强文化自信需要科学地从古代汲取治理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中华民族历经世世代代,既有盛世繁荣之景象,又有动荡分裂之现实。这都涉及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不管是关于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还是深刻教训,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财富,都给当下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参考。纵观历史,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对于国家治理方式有着深刻的探讨。如儒家崇尚“德治”、“仁政”,秦朝时期推行法治,道家提倡“德刑并用,德主刑辅”,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等。尽管这些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缺陷,但它们却都是对当时有较大影响力和发挥显著效力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同时,这些治理社会的方式现今早已转化为历史经验,对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提供了积极启示。中国共产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当前的众多国家战略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是对其中的历史治理经验进行的反思与借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体现了对历史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以史为镜,以古鉴今”,继承和反思我国的社会治理经验、密切关注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从而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重构当代国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发扬中国精神,现阶段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最大公约数”。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且内含着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自然要求对承载其自身的文化形态抱有信心。文化自信内在要求价值观自信。价值观是蕴含在民族和国家中最深层次的规范力量,对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容纳传统精华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行为准则引导。而价值观的形成有其历史发展的根据,它总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承接,并且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所在。当前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精华价值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路径之一。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引领社会思潮,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前进方向。基于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