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丨贾高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2)

热文丨贾高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2)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二、用整体思维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在十六大、十七大所提目标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后形成的;而十六大、十七大所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是在20世纪末“总体小康”的水平上进一步扩展而成的。这里的关键是“全面”二字,它体现了一种整体思维,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整体性认识和考量。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这些领域并非相互隔绝和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内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不是各个领域孤立发展的过程,而是由诸领域各自的发展相互联结而形成的统一进程。因此,要通过实践能动地推动社会发展,首先就必须认识社会结构体系的有机联系,把握这种有机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在社会发展统一进程中的具体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遵循。

不仅如此,人类社会是与自然领域相互联系而存在的。从根本上说,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社会就不能发展。而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自然界发生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生产过程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协调好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重大课题。

社会发展要协调好自身内部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与自然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整体性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十分清楚地表现出来。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需要调整生产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在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和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推进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必须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只有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从整体上协调统一起来,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展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整体性要求,党的十六大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及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从十六大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一直紧紧抓住“全面小康”这个主题,坚持用整体思维把握这一目标要求,并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方面,其逻辑支撑便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从整体上将这些方面的要求统一起来,决不能顾此失彼,丢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真正的整体思维不仅要求顾及各个方面,而且还应更进一步,即按照各个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来协调它们的关系,遵循这种有机联系的内在机制来推动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否则,不论主观愿望如何,都有可能造成各领域之间的不协调甚至脱节,使整体意义上的统一进程无法实现。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