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些学者认为,二十国集团之所以是一个非正式的机制,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宪章。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就有自己的宪章,即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这个协定是IMF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它的基本依据。IMF有哪些权力、能够做出哪些决定,协定中都规定得清清楚楚。IMF所作出的决定,只要成员国签字了,就必须接受。
从目前来看,二十国集团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全球治理机制,并不是契约型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机制。它没有宪章,每年只是发表一个公报,以及各种各样的声明,这些公报和声明就构成了二十国集团的共识。但是,不同的成员国对于在公报、声明中所达成的共识和所作出的表态都属于政治承诺,而这个承诺是否一定要实施就取决于各国自己。那么,这是不是就使得二十国集团机制不重要了、没有效率了?是不是就不能落到实处了?从实践来看,我觉得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
第一,参加二十国集团的成员,都是有影响力的大国,也是世界的主要经济体。对于这些大国和经济体来讲,他们的领导人都特别看重自己的名誉。如果做了承诺却不付诸实践,那这个国家肯定会被认为是没有信誉的。比如,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共同宣布批准有关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这就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承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他们会履行在《巴黎协定》中所作的承诺,这就是一种政治表态。我们很难想象中国和美国作出承诺以后,不去付诸实践,这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并不大。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最关心、最熟悉的例子就是IMF的改革问题。我们知道,IMF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主要治理机制。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特别关心IMF的份额改革。因为IMF是按照各个国家所持有的份额来赋予各个国家不同的投票权的。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同巴西、印度等国家一样,非常希望能够增加自己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但是,要增加投票权就必须增加份额,只有份额增加了,投票权才会增加。而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看法就是要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机制、决策程序更加符合现有的国际经济的现实。
过去,主要的份额和投票权都掌握西方国家手里,美国大概占了16%多,欧洲国家占了超过30%,但是,新兴国家在IMF内部的发言权是很少的。所以,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二十国集团的会议上,尤其是在2009年的美国匹兹堡峰会上,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IMF改革的问题,就是怎样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问题。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最初作了一些原则上的承诺,就是要将一部分份额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然,转移多少是有争议的。一开始中国提出要转移10%,但是发达国家只同意转移4%左右,最终达成的基本结果是6%。在作出了这样一个战略性决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具体落实了。那么,到底落实了没有呢?从目前来看,按照原有的方案,进行的还是相对顺利的。
2010年,首尔峰会细化了匹兹堡峰会的承诺,宣布转移6%。2010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理事会通过了一份改革方案,增加一些国家的份额,特别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份额的转移。这个方案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于2016年1月正式生效。方案生效以后,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已经增加到了6.39%,投票权上升到了6.07%,是IMF的第三大份额持有国,印度、巴西的份额也进入前十。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摩擦。比如说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理事会就通过了这个方案,但是到了2015年美国国会才通过。
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改革以外,二十国集团峰会还作出了很多重要方面的承诺。比如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用资源,各国向它注资。中国方面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2009年,中国购买了500亿的债券;2015年,中国继续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430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领导人们所作出的承诺、所达成的共识,还是得到了比较有效的贯彻和实施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二十国集团虽然是一个非正式的机制,但它仍然是有效的,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