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海: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杨金海: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他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这是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总要求,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性质和方向,也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落实好这个总要求,需要有好方法。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2]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得很及时,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近些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认识模糊、思想混乱,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不够、自信心不强的问题。应当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广大理论工作者是能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但也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或认为讲马克思主义是“左”的表现,或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大力宣扬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在思想理论界造成了不少思想混乱。例如,有的人公开讲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公然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基本理论和观点,或公然讲“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有的人虽然口头上赞成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心存疑虑、困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有距离,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宣扬西方思想成为“时髦”,西方原版教材以及相关的思想、理论等充斥于大学讲坛;有的马克思主义专业领域的学者,理论研究功底不够,信心不足,讲马克思主义总感觉不那么理直气壮,甚至有自卑心理,觉得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低人一等;在高校,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是因为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步伐很快,使得原有理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等基本制度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多种经济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问题。从国际看,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遇到了空前挫折,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甚嚣尘上,福山的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论点广为传播。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理论准备不足,加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尚在探索中,难以对很多新问题一下子做出科学回答。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我们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一方面,在引进国外思想时缺乏对其做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鉴别,吸收多,消化少,得了“食洋不化”症。自己不懂,囫囵吞枣,又好哗众取宠,盲目传授学生,妄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另一方面,就是得了“懒汉”症、“模仿”症。因为简单照搬西方思想省事,简单模仿人家来分析问题省力,还让人感觉讲西方思想的人有学问,知道的多,信息量大,也迎合了青年人的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和逆反心理。同时,由于我们的成果发表、评价机制等不健全,使这样的学术成果容易发表、容易评奖等,也助长了崇洋媚外的学术风气。

今天,是应当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习气的时候了。而且,我们也已经具备了构建自己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是学习、引进国外思想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今天这种状况就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而应当自觉地树立理论主体性,尽快建构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因为经过将近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正在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与此相应,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在世界舞台上发声,把自己的主张讲给世界;同时,世界上关注、研究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模式”研究成为国际思想界、学术界的热点,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希望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国际学术界很想获得中国学者有关自己国家发展的研究信息。遗憾的是,我们的国际话语权还很小,可以拿到国际学术界的成果还不多。主要原因是我们这些年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学习、研究国外的东西上,研究自己的东西反而较少,又不能把简单照搬、模仿人家的东西再拿出去;即使研究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也还处于初始阶段,多具有零散性、粗放性、探索性、尝试性,缺乏系统性、精细性、学理性、成熟性的学术成果。这跟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情况类似。今天,形势发展逼迫着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学术研究方式,从学习引进型研究转向自主创新型研究,从粗放型研究转向精细型研究,从零散型研究转向系统型研究,从试探型研究转向成熟型研究。这样,才有可能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适应,尽快拿出全面反映中国自己发展道路的学术研究成果来。

实际上,30多年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我们党创新理论的引领下,我国的学术领域还是创造了很多新观点、新概念、新话语的。比如,在哲学领域,30年前,我们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价值观”为何物,今天则变得妇孺皆知,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写进中央文件,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和遵守的新型价值观;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新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超越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在政治学领域,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制度,超越了苏联的一党制和西方的多党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建立了“指导思想一元化、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体制;在国际政治领域,我们在原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建立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和新思想。把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总结好,使之上升为学术思想、学术话语,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上一个大的台阶,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甚至能够逐步引领世界。问题在于,我们这方面的理论自觉不够、自信心不足。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行易知难”,在实践中做得好,不等于在理论上、学术上总结得好。正像中国古代有很高的建筑成就、丰富的建筑经验,而缺乏完整深刻的富有严密逻辑的建筑学理论一样。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既要重视实用、实践,又要重视理论、学术。一言以蔽之,我们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总结好中国经验,并给出学理性的分析说明,建构起全新的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我们就不仅能够在实践上,而且能够在理论和学术研究上进一步取得成就,开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崭新境界。我们应当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同时,还应当看到,世界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也在确证着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实践和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实践的影响无与伦比,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上的劳动人民才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下,世界格局才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出现了目前的“一球两制”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驾齐驱、并终将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世界格局和世界潮流。试想,自人类文明以来,除了马克思主义,有哪一种思想能够改变世界格局呢?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影响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无与伦比。这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话语体系,如“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不管人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主义,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这套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第二,它影响并带动形成了世界上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包括西方世界的卢卡奇、葛兰西、萨特、哈贝马斯、德里达、沃勒斯坦等。正是这些思想家在引领世界思想潮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第三,它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等。第四,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各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文化。第五,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大众文化,包括大众语言、生活节日,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应当说,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到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所以,萨特、德里达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超越的。在西方国家的学术界,不懂马克思被看作无知的代名词。乃至在美国大学文科中,甚至在中学生中,《共产党宣言》都被当作必读书。所以,在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组织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的得票第一,并遥遥领先于牛顿和爱因斯坦。这说明历史是公正的,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经得起历史的、人民的和实践的检验。这也说明,近一百年来,我们中国的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选择、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不仅符合中国实际,也完全符合世界潮流。

况且,我们中国人尤其应当对马克思主义有感恩之情。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民族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真正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只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能够解决“挨骂”的问题,改变我们在世界舞台上长期被边缘化、被贬低、被歧视的境遇,不仅在硬实力上强起来,而且在思想文化上强起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