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可供选择的现代性主张(3)

中国道路:可供选择的现代性主张(3)

——访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存刚

摘要:中国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紧密相连,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复兴之梦、社会主义之梦、现代化之梦的追求。近年来,世界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有着内在联系。

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大国竭力在世界其他地区推行西方模式,中国却始终坚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对其他面临发展模式选择的国家有何启示意义?

王存刚:一些西方大国之所以在世界其他地区竭力推行所谓的“西方模式”,甚至不惜采取军事干涉、政治颠覆等不正当手段,并非像这些国家的某些政治人物、学者和媒体人士所标榜的那样无私,而是有很深的战略考量和政治计算。在非西方国家当中,也的确有一些人对所谓的“西方模式”顶礼膜拜,亦步亦趋,实际上表现出某种自卑心态。中国道路所取得的成功,意味着有别于“西方模式”的另一种发展道路完全是可能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在发展模式问题上的答案是多项选择,不是单项选择。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西方模式”的“去魅”,是全球范围内在发展模式问题上的一种思想解放,对于实现世界均衡、持续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问题。对于其他面临发展道路选择的国家来说,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扎根本国大地。那种脱离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是无本之木,不可能结出丰硕成果,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发展失败。二是应当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纳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有益管理经验。在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肯定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则是不利的。对外开放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闭关自守则是死路一条。三是必须独立自主地实现国家发展。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尤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特别珍视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利,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坚定维护本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四是必须注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既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也是国家发展的推进器。没有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没有公平的社会环境,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国家是发展不起来的。五是必须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没有稳定,人心涣散,就谈不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这不是多么深奥的道理。我们只要环顾一下当今世界,看看埃及、叙利亚等国的现状,就能够明了这一点。

面对偏见:捍卫道路尊严

《中国社会科学报》:不可否认,海外对中国道路的看法也还存在偏见和误读。您如何分析那些偏见、误读?

王存刚:海外对中国道路的误读,其实也是海外舆论关注中国道路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误读既可能是因为不了解而引起,也可能是因为偏见而生成。如果是因为不了解而引起的误读,增加了解就是了。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有关人士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切实感受中国方方面面的真实状况;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海外有关人士接触,面对面地进行坦诚交流、解疑释惑。在这些方面,公共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偏见引起的误读相对复杂一些。有些偏见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有些偏见则是历史因素使然。就前者而言,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批人,秉持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意识形态,并据此对中国事务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要想让这样一批人对中国道路做出公正评价,那是很难的。打个比方,这些人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当代中国的,他们难以领略今天华夏大地的壮美风光。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短期内恐怕也难以解决。就后者而言,有些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曾经比中国的发展速度快,国力比中国强大,并且习惯了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老大或主要参与者的角色。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增强,巨大落差肯定会使人家心里不大痛快。这种不平衡心态也会导致相关人士对中国道路做出有失偏颇的解读。我认为,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偏见,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不是完全解决不了的,需要的是时间、耐心、勇气、智慧,以及大度和宽容。

当然,对于那些来自海外的对中国道路别有用心的攻击,我们也应当坚决予以回击,以捍卫我们的道路尊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底线,不能为所谓的“国际舆论”所绑架,要能够用一双慧眼在纷纷扰扰的国际舆论场上辨别真伪、抓住本质、弄清主流;也不能任由一些人抹黑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由此损害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