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首都教育要继往开来,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一,把握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力促教育发展观念的转型。首都教育现代化在“十一五”之前是以教育普及和基本办学条件达标为主要特征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十二五”时期进入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阶段;“十三五”时期将进入以有质量的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以新思维新办法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将成为首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第二,明确根本任务,“十三五”时期重点解决三个方向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赋予教育全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十三五”时期教育要落实中央部署,体现首都特色,妥善处理好三个方向性问题。一是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帮助每个人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二是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整体提升首都教育的适应性、贡献力和竞争力;三是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力激发首都教育的蓬勃活力。
第三,在继承中创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要更加具有阶段性特征。“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全面完成《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
5.“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在发展理念上有哪些转型?
“十三五”时期,首都将进入以有质量的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以新思维新办法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将成为首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为此,在发展理念上我们必须强化三重转型:
一是进一步推动侧重要素现代化向侧重体系现代化的转型。以往的首都教育现代化注重的是打基础、补短板,侧重在一段时间内推进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现代化。“十三五”时期,必须更加强调整体协同推进,即着重推进教育制度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制度,全面促进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多样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终身化。
二是进一步推动侧重单向开放向侧重双向开放的转型。“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态度,以内涵更为丰富的大开放观促进三个层面的双向开放:其一,促进首都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双向开放。其二,促进教育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不同所有制教育之间、中央学校和市属学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其三,促进区域间(包括北京不同区域间、与京外区域、面向全球)的相互开放。
三是进一步推动侧重单一标准化供给向侧重优质多元化供给的转型。加快转变由政府包办提供教育服务的单一标准化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市场公平竞争等方式,充分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学校、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多样的优质教育服务。
6.与“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相比,北京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具体的指标设置上有何不同?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教育发展指标中,使用指标主要为入学率、受教育年限、财政投入等,注重教育普及、教育信息化、劳动力素质。“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由于教育现代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相应地也要有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和判断。“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指标设置是在办学条件、普及率等可量化指标大多已经实现的情况下重新考虑,需要把一些难以量化的、能够体现人的现代性、体现教育现代化本质的指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教育规划原有9个指标的基础上,新增4个指标,一共形成13个指标。
新增的4个指标分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用于反映高等教育的普及情况;“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用于反映义务教育的教师质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用于反映职业教育的教师质量;“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反映公共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这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十三五”教育规划既设置了反映教育普及的“发展性”指标,如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也设置了反映教育质量的“内涵性”指标,如“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等,充分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