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看毛泽东对本人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 (2)

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看毛泽东对本人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 (2)

摘要:毛泽东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国际上进行宣传,持慎重的态度。这与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有关,也与他在对外交往中一贯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包括反对苏共“老子党”的态度相关。

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尤其是《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及以后各卷的编辑出版问题,毛泽东的态度十分鲜明。1964年 6月 8日,当有人提出要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时,毛泽东说:“那没有东西嘛!”(《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5卷,第 359页。)1966年 3月 18日,谈到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六卷时,毛泽东再次说道:“我也没有写什么,不如第四卷。”(《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5卷,第 567页。)1967年 3月 16日,谈到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六卷时,毛泽东明确表示:“五卷、六卷,一年以后再说。”(《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64页。)1967年 12月 29日,在谈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编辑方针等问题时,毛泽东同意按前四卷编辑体例,选入有关理论、政策、方针和重大问题的文章,并说:“要选那些现在还有用处的,没有多大用处的不要选。有些手稿,将来再说,现在不选。”毛泽东表示,第六卷的文章可先内部发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148页。) 这四次谈话表达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要“有东西”,即有关理论、政策、方针和重大问题的文章;第二要“有用处”,即有现实指导意义;第三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所以有些文稿要“将来再说”。

被毛泽东看成是“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 1956年初近两个月时间听取国务院 34个部门汇报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思考。1958年 3月25日,毛泽东说:“《论十大关系》究竟对不对?至少还要看五年。”(《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25页。)1975年 7月 13日,在审阅邓小平送审的《论十大关系》整理稿及公开发表这篇文章的请示报告时,对于报告中提出的“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的建议,毛泽东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597页。) 据《年谱》显示,从1956年到 1975近 20年时间内,毛泽东先后五次论及这篇经典文献,但他最终还是定位于“全党讨论”和“将来出选集再公开”。这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著作的科学态度。

三、对宣传毛泽东思想持慎重态度

毛泽东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国际上进行宣传,持慎重的态度。这与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有关,也与他在对外交往中一贯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包括反对苏共“老子党”的态度相关。

一方面,毛泽东对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提法或论断十分坚持,体现出他一贯的理论与实践自信。1954年 8月 13日,毛泽东审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重新为中央起草的给波立特的复信,不同意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英译本中把《战争和战略问题》第一节的头两个自然段删去的提议,并指出:“该文件中所说到的原则,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不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须要作什么修正。”(《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2卷,第 269页。)1958年 10月,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为转载《毛主席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所写的按语时,加写了一段文字:“这些文章、讲演和谈话,虽然多数是发表过的,没有发表过的只占少数,时间前后相距二十年之久,又是采取集纳的形式,但是看起来却使人感觉好像一篇新的完整的政治论文。其原因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一方,各国人民为另一方,这样一个基本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3卷,第 483页。)1961年 9月23日,在会见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询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该怎样理解,毛泽东说:就是革命要经过战争。蒙哥马利又问:主席是否认为这句话现在还适用?毛泽东说:恐怕对有些国家还有效,我还相信这句话。革命不是哪个想干不想干的问题,我最初就没有想过干革命的问题,是因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干。(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5卷,第 25页。)

另一方面,毛泽东对于对外宣传毛泽东思想又十分谨慎。1956年 3月 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并宴请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长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总书记艾地,同他们进行交谈。毛泽东明确表示:“对已发表过的东西,完全满意的很少。如《实践论》就是比较满意的,《矛盾论》就并不很满意。《新民主主义论》初稿写到一半时,中国近百年历史前八十年是一个阶段、后二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看法,才逐渐明确起来,因此重新写起,经过反复修改才定了稿。”(《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2卷,第 546页。)1958年 9月 2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见了巴西记者马罗金和杜特列夫人,当他们说读过《新民主主义论》等毛泽东著作时,毛泽东表示:“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可能再出现基马尔式的土耳其那样的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要就是站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要就是站在反帝国主义战线方面,没有其他的道路。事实上,这种观点只适合于一部分国家,对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等国家却不适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3卷,第 431页。)1962年 12月 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见巴西客人拉格尔?柯索伊夫人和阿马里利奥等,当拉格尔说毛泽东的著作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时,毛泽东说:“我们是这样提法的——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5卷,第173、174页。)事实上,从七大论述毛泽东思想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这也是包括毛泽东本人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立场。1964年 3月 1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见波多黎各学生代表。客人说:您的著作不仅仅适用于中国,而且也适用于全世界。毛泽东说:“供你们参考。你们要根据你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去学习外国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抄外国的经验。”(《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5卷,第 325页。)

1967年 6月 1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谈到红卫兵到阿尔巴尼亚代表团的讲话稿时,强调对外宣传要谦逊,并说要少引他的话,指出宣传毛泽东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不要吹得太厉害,要谦虚,要谦逊一点,但又不能失掉原则。(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93页。)类似的问题毛泽东在“文革”期间反复提及。例如,1967年 11月 5日,在谈到由杨成武署名在 11月 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文章时,对杨成武说:“以你的名字发表的那篇文章,我只看了标题,没有看内容。从标题看,就是错误的,是形而上学的。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138—139页。)1967年 11月 27日,在批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11月 25日编印的简报《安斋等人认为日本不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时,对于简报中提到的日本左派理论刊物《革命战士》编辑安斋库治等三人提出的“中国一些同志关于要日本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种种暗示是违背毛泽东思想的”的论点,毛泽东批示“这个问题值得注意。我认为安斋的意见是正确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142页。)

当然,无可否认,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他错误发动了“文革”以后,一度在对毛泽东思想的庸俗化和对他个人的神化上放松了警惕,甚至有时为了某些实际需要还予以一定程度的默许。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毛泽东也一直在努力地纠正这些错误。1964年 5月,《毛主席语录》由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由此在全军掀起了一个新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1966年 8月 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第一次使用“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的提法。1966年 12月 16日,林彪为《毛主席语录》写再版前言。其中写道:“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上述“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三个副词和“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四个伟大,从《年谱》可知,毛泽东一直持否定的态度。1967年 1月 17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一个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时,毛泽东说:“给了我许多头衔,说什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我看这些都不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34—35页。)1971年 9月 3日,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谈话时就说过:“那几个副词,我圈过几次了。八届十一中全会,有三个副词。当时兵荒马乱,那时需要嘛!九大不同了,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现在就要降温。”“九大党章草案上那三个副词,我就圈去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398—399页。)1971年 11月 20日,毛泽东在接见来京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的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的负责人曾思玉等人时,再次强调:“马列主义的党,对人民不利的事不要办,对人民不利的名词要改。‘四个伟大’改了吗?‘三忠于’我就不懂。你们开会讨论一下,把不适当的名词、形容词废掉,不要搞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 6卷,第 419页。)据《年谱》的记载,短短五年间,毛泽东前后共 15次对“三个副词”、“四个伟大”提出批评或删除意见。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从毛泽东本人来看,终其一生,他对毛泽东思想以及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载体的本人的著作,总的来说都秉持客观和冷静的态度。

毛泽东对本人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体现了毛泽东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基本方法。毛泽东的谈话、文章、批示和修订等所体现出的,正是他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的基本立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重要观点的坚持与运用。毛泽东始终强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一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博大胸襟和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