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强:全球宏观政策协调为何重要?(2)

王家强:全球宏观政策协调为何重要?(2)

——从美联储“用嘴”加息冲击世界经济谈起

第二,全球经济面临结构性难题,复苏艰难,需要世界各国制定政策,共同应对。过去几年,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复苏,即便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也是这样,这表明实体经济已经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一是科技进步迟缓。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衰减,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二是人口结构变化。主要经济体先后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社会成本与压力增大。三是去全球化趋势。各国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四是金融监管问题。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虽有进展,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却受到了一定抑制,而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在积累。五是安全挑战,自然灾害、地缘政治、恐怖主义和社会动荡等事件此起彼伏,不断威胁经济增长环境。没有各国合作、共同制定政策和推动实施,是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第三,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承担全球责任力不从心,需要各国合作打造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过去,在美欧国家经济实力占主导、相对稳定发展的时代,美联储可以担当世界央行的功能,美国和欧元区的宏观政策实施,就可以对全世界产生较好的调控作用。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欧洲更是遭遇欧债危机的冲击低迷不振;与此同时,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47%上升到2015年的58%。目前,美元和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依然占据80%以上份额的主导地位,与自身经济实力日益不相称。而我们看到的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更多地只关注国内经济而难以兼顾国际责任,欧洲央行为应对欧洲经济更是自顾不暇。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重建有效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呼声迭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G20集团迅速站到了国际合作的中央舞台,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着手开展治理机制改革;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启航,2016年10月正式加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新的合作机制建立。

未来,以G20为主要平台的全球性宏观政策协调将会成为常态。全球性宏观政策协调包括很多层面,原则上要求各国量力而行、共进共退,任何搭便车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政策协调目标走偏。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结构性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共同纳入协调范畴,扩大了政策协调的外延。当前全球政策协调的主要着力点包括:一是货币政策,应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支持经济活动。这意味着,在全球经贸活动依然低迷的形势下,有扩大宽松空间的国家不应过早收紧货币政策。对美国而言,如果价格水平依然较低、经济增长尚未强劲,实施加息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同时,各国还应合作维护汇率的稳定,防范过度波动,避免竞争性贬值,不以竞争性目的来盯住汇率。二是财政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对促进实现共同增长目标非常重要。有财政空间的国家应当实施推动增长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特别是优先支持高质量的投资;财政空间较小的国家应当控制好收支结构,确保债务比例占GDP的水平保持在可持续水平,防范主权债务风险。三是结构性政策。各国应当协同深化结构性改革力度,包括在就业市场、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等各方面,提升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此外,各国还应一致抵制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维护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