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谱写壮丽篇章(2)

弘扬长征精神 谱写壮丽篇章(2)

二、宝贵的经验,深刻的启示

80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但当年那条蜿蜒曲折的长征路如同一束永不褪色的“红飘带”,在人们心间飘舞,让人们不断领略长征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红军长征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远大政治眼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正确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最可靠的保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怀疑、不满和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迅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党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作出的,这表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指挥下,红军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并开展了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加强了党的团结统一,将革命大本营奠基在西北地区,完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转变,保证了各路红军一致北上,并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长征的历史表明,具有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长征开始,没有人知道战略转移何时能结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着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牺牲也不掉队。“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军战胜敌人和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使红军将士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战斗整体。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经过长征的考验和洗礼保存下来的红军将士,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他们很多人成为领导中国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红军长征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是党和红军的力量之源。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相连的关系,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没有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党将一事无成。长征开始后,红军所处的环境和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像中央苏区那样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不仅关系到战略转移任务的完成,更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为此,在长征中,党始终把遵纪爱民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无论党的领导人,还是红军指战员,都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有关规定,秋毫无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在经过民族地区时,红军指战员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化少数民族群众,著名的“彝海结盟”,就是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而谱写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颂歌。红军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把红军当作自己亲人,因此才有了人民群众冒死给红军当向导,才有了人民群众倾囊献出自己的活命粮,才有了各族群众踊跃参加红军的感人场景。长征的胜利,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深深根植于中国各族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红军长征的历史表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在长征中,党能否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关系党和红军命运以及革命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红军粉碎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各路红军尽管出发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同甘共苦、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不断走向胜利。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也是革命团结威力的象征。特别是在张国焘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的危急关头,红军将士尤其是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正确路线,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展开了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党和红军的分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