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于长征战略方向和落脚点的选择
过去说长征,一开始就是要北上抗日。经过研究,学者们认为把北上抗日作为长征目的地、并最终把立足点放在陕北是有一个过程的,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有学者把战略方针的变化概括为历经以下的演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迟至1934年9月,“三人团”已决定转移到湘西北去会合贺龙,这是最早的军事战略目标。
从通道会议开始,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红军放弃去湘西,确定并着手实施“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这是长征途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转变。
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
1935年5月中旬的会理会议决定立即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实现了长征途中战略方针的第二次转变。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两河口会议,中央提出“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为什么要占领新疆?因为新疆地处最远,是边疆,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苏联靠近,我们能够得到苏联共产党对我们的接济。
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
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红军到达直罗镇,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抵达哈达铺前后,中央领导人得知陕北红军和陕北苏区的消息,毛泽东随之宣布首先要打到陕北去。因此,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陕北有两支红军,一支是原来陕北地区的刘志丹、谢子长的红军游击队,再有一支是徐海东带领的红二十五军,他是先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中央到达陕北后,面临着给养困难、地域有限等实际困难,1935年12月23日政治局决议明确规定,把“打通国际路线”作为中心任务。抗战爆发后,随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正式形成和苏联援华抗日道路合法开通,革命大本营最终确定在陕甘宁边区。这是落脚点的形成,这个落脚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提出要到陕北。
5.关于长征的三军会师地
对于三军的会师地点,原来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1936年1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这两次会师称为红军三军大会师。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
近年来,宁夏党史研究室有学者提出三军会师同心城的观点。他们的理由主要是什么?他说,会宁会师和将台堡会师都是两个方面军的会师,不能叫“三军”会师。而1936年11月初,准备进行山城堡战役的三大主力红军都转移到同心地区,并于12日在同心城召开了万人军民联欢大会。
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三军大会师”地点应为静宁和会宁。其理由是:1936年10月10日发布了《中央为庆祝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通电》说:“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好了举行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我有五千多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急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争先锋队,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当时中央的文电说的已经非常清楚了。因此,我们今天说“三军大会师”的地点,还应该是在甘肃的静宁和会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